• 中國文化產業網>工藝美術>知識小百科>

    知識小百科

    書畫同源

    2017-12-05    來源:美術報    編輯:張警文

    “書畫同源”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個重要命題。書者書法,書法成為藝術,為中國文化所獨有;畫者繪畫,則為中西文化所共有,盡管二者的觀念、技術各有不同。“書畫同源”是講書法與繪畫的關系問題,其說法可以有多種,如“書畫用筆同法”等等,但實質則一。

    這一觀點,最早是由唐張彥遠明確提出來的。但他的意思有三。第一,文字和繪畫的起源相同,都是象形。這里的書顯然不是指書法,指文字的書寫,而是指文字本身。第二,繪畫“與六籍同功能”,屬于“名教之樂事”而“非同博弈用心”,這里的書仍非書法,而是用書法寫出來的圖書尤其是經史類的書籍,意為繪畫與圖書的功能相同,都是為了教化社會,無非圖書用文字無形象,繪畫則有可視的形象,所以相比于文盲甚多的事實,比圖書更具有普及的作用,且比圖書更有悅樂的快感,而絕非止于個人的需要。第三,書法和繪畫的用筆相同,書法即文字的書寫要用點線構成,繪畫即形象的完成同樣需用點線再加上色彩來實現,點線所實現的是形象的輪廓骨法,而色彩所完成的是形象的體面分別,尤以輪廓骨法為形象的根本。而書法的點線也好,繪畫的點線也好,都講究用筆的輕重疾徐、枯濕濃淡、粗細長短、疏密聚散,變化中有統一,平正中有險絕,才能使點線有神彩地構成文字或形象。所以,二者“同法”。而所同者,主要是抽象的理法,而絕非具體的技法。從具體技法而言,書法的用筆比繪畫的用筆難度更高,而繪畫的用筆比書法的用筆更豐富多樣,二者有著服務于文字和服務于形象的本質不同。所以,我們看張彥遠所舉“書畫用筆同法”的四個代表畫家,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的書法寫得怎樣?不知道,應該很不錯,但書法史上沒有三人的名字;吳道子的書法,則明確的可以知道寫得不好,“不成,去而學畫”。一個書法“不成”的畫家,卻畫出了優美的圖畫,其圖畫的用筆而且與書法“同源”,可見同的是抽象的理法,而不是具體的技法。就像優秀的書法家,與征戰殺戮、與挑夫爭道、與船工蕩槳同法,但他未必擅長征戰、爭道、蕩槳,是一樣的道理。一個優秀的乒乓運動員,與一個優秀的跳高運動員,肯定也是“同法”的,但可以認為他是用跳高的技法去打乒乓嗎?所以,我們看晉唐宋的美術史,書法卷的名家與繪畫卷的名家,名頭多不重復,就是這個道理。即使趙佶等少數兼長書法和繪畫的名家,他的繪畫盡管與書法“同法”,所同的主要也是理法而不是具體的技法。

    到了元代,趙孟頫的“枯木竹石圖”以飛白寫石,以籀文寫古木,以八法寫竹,倡為著名的“書畫同源”論,書法的具體技法才被直接運用于繪畫。但僅限于枯木竹石等簡單的題材,繁復的山水、人物、花鳥,如“紅衣羅漢”、“幽篁戴勝”等,還是以畫法為畫法,而不是以書法為畫法。趙氏論畫,有行家、利家之論。換言之,在他看來,行家畫以畫法為畫法,與書法所同者為理法;利家畫以書法為畫法,與書法所同者可以為具體的技法。

    又到了明清文人畫,顛覆了唐宋畫家畫,顧炎武、李日華以為“古法亡矣”。“書法即是畫法,畫法全是書法”的“書畫同源”于具體的技法,才由枯木竹石等簡單的題材,擴展到人物、山水、花鳥等所有的題材,古法亡而新法興,繪畫性繪畫遂變為書法性繪畫。

    而與此同時,繪畫對書法的汲取便全部完成,“書畫同源”亦隨之開始了書法對繪畫的汲取。八大、石濤、揚州八怪、吳昌碩等,于書法性書法的帖學、碑學之外,又開創出繪畫性書法的畫學書法。其特點是在結字、用筆、用墨、布局上更多畫意,與純粹的書法相比,顯得更多姿多彩,更生動活潑。

    再往后,到了20世紀下半葉,受日本書法的影響,更有了圖畫性的書法,把一個文字寫得像圖畫的形象或意思,如“酒”字寫成了一個酒壇溢出酒水,“崩”字寫成大樓崩塌的感覺等等。進而還有“天書”之類,則是把書法向西方抽象藝術上靠了。但相比于“書畫同源”在繪畫上的成功轉化為書法性繪畫,直到今天,除畫學書法之外,似乎并未在書法如何轉化為繪畫性書法上取得成功的探索。而且,書法性繪畫取代繪畫性繪畫,對繪畫的發展利弊兼參,繪畫性書法取代書法性書法,對書法的發展究竟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更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創新,當然是需要的,但創新以新為目的?還是以好為目的?在基本規矩上創出新的成績?還是推翻基本的規矩創造出一個新的規矩?值得我們深思。如果說畫學書法還在書法的范疇之內,則繪畫性書法似乎已逾出到書法的范疇之外了。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