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工藝美術>展覽速遞>

    展覽速遞

    “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移師杭州

    2017-12-04    來源:美術報    編輯:張警文

    今年是20世紀中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誕辰120周年,5月,“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在北京隆重舉行。潘天壽一時成為時下中國畫壇最引人關注的焦點。他“一味霸悍”的繪畫,他關于“中西繪畫拉開距離,兩峰獨立”的觀點,特別是他“振興民族藝術,與振興民族精神有密切關系”所表現出的一種文化自信和擔當,都無疑對當下中國畫壇乃至文化界有著深刻的啟示與時代意義。

    時隔7個月,“潘天壽大展”移師故土,12月1日,“民族翰骨: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作為2017年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在浙江美術館展出。展覽此番巡回到杭州,回到潘天壽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展示上突出潘天壽的教育形象和教育貢獻以及中國畫學脈傳承的綿延不絕。與中國美術館不一樣的是,在展廳設計上,浙江美術館的策展整體突出呈現了潘天壽的師容、師藝、師言和師影,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一下子使人浸潤在大師的音容笑貌中。另外,此次巡展還有諸多亮點,比如1953年的《松梅群鴿圖》,以及兩幅巨作《暮色勁松》、《無限風光》都在展覽中呈現。

    史上規模最大的潘天壽展覽

    120余幅代表作講述藝術人生

    作為史上最大規模的潘天壽作品展,本次展覽展出來自中國美術館、潘天壽紀念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寧海縣文物辦、西泠印社等120余幅潘天壽代表作及其手稿文獻等。展覽分為“高風峻骨”“飲水生涯”“一味霸悍”“奇崛明豁”“雁蕩山花”和“守常達變”六大版塊。從藝術風骨、教育貢獻、畫學思想、筆墨成就、構圖章法、寫生造化、傳承創新等多個方面出發,將畫作、畫論、詩詞編織為一體,全方位地講述作為藝術家、教育家、畫學家的潘天壽,向觀眾展現這位立體的畫史偉人。

    “高風峻骨”版塊展示潘天壽成熟期的代表性巨作,力求突出潘天壽藝術的最大特點——“風骨”。“一味霸悍”版塊重點展現潘天壽作品的筆墨成就。“奇崛明豁”版塊聚焦潘天壽在中國畫章法上的創造匠心。“雁蕩山花”版塊以潘天壽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的雁蕩山寫生為切入口,展示潘天壽“傳統出新”創作之路的思想軌跡和實踐求索。“守常達變”版塊展示潘天壽在藝術創造上的傳承和創新。“飲水生涯”版塊通過檔案、手稿等文獻,全面呈現潘天壽生平、教育貢獻和畫學思想。

    潘天壽家鄉寧海還為此次展覽出借了潘天壽早年作品,與潘天壽歷年作品一起,組成一個完整的筆墨發展脈絡,可以充分領略潘天壽筆墨上的杰出成就。

    多件大作初現浙江

    兩件巨幅水牛圖首次合璧展出

    牛是潘天壽重要的藝術創作題材,展覽首次將潘天壽兩件巨幅水牛圖合璧展出。一幅是潘天壽創作于1948年的《耕罷》,由寧海文物辦收藏。另一幅是潘天壽紀念館收藏的創作于20世紀60年代的《夏塘水牛圖》。

    《耕罷》圖中牛背以潑墨和干擦為之,將老牛身上臟兮兮的泥、毛混在一起的狀態表現出來。《夏塘水牛圖》則氣勢恢弘,用濕筆把老牛勞動過后到河里洗澡的疲憊不堪狀態表現得生動形象。這兩幅作品中的牛都畫得厚重、怪拙,體現了牛的本性。丑中見美是潘天壽一貫追求的美學本質。

    潘天壽生于鄉村,長于鄉村,他對鄉村懷有深深的眷戀。他從小便在家旁的山上放牛。這兩幅水牛創作時間雖相隔有十幾年,但都表達了潘天壽內心對家鄉和童年生活的情感。

    寬2.65米,長6.85米的《光華旦旦》是潘天壽現存作品中尺寸最大的一幅,是其于1964年應杭州飯店的要求而創作的。畫上題詩為《卿云歌》:“卿云爛兮,糾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1964年十五周年國慶,為作卿云歌辭意頌之。”畫面意境雋永而昂揚,歌頌了國家的昌盛與永恒。

    此幅畫作于20年前潘天壽100周年紀念大展及今年5月的120周年紀念大展時曾在北京展出過兩次。這次在浙江美術館展出,是這件巨制多年來第一次在浙江公開展示。

    據悉,展覽同期還將圍繞“潘天壽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潘天壽的藝術問題”等主題展開學術研討會,并開展多場畫家導覽及豐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動。展覽將展至2018年1月14日。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