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工藝美術>拍賣動態>

    拍賣動態

    孔祥熙家族舊藏傅抱石《琵琶行》以2.04億港元成交

    2017-12-01    來源:99藝術網綜合    編輯:張警文

    佳士得香港于11月28日下午16:30舉槌“千秋名韻—孔祥熙家族舊藏傅抱石《琵琶行》”單一拍品專題拍賣中,傅抱石創作于1945年的《琵琶行》以1.8億港元落槌,以2.04億港元成交(含傭金)。

    傅抱石   (1904-1965)

    傅抱石(1904-1965)

    《琵琶行》

    立軸鏡框設色紙本

    題識:乙酉(1945年)驚蟄前二日蜀中寫,傅抱石。

    鈐印:抱石之印、抱石得心之作、蹤跡大化

    來源:

    孔祥熙家族舊藏

    著錄:葉宗鎬編,《傅抱石年譜(增訂本)》,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44頁。

    113x66cm.

    1945年作

    成交價:HKD204,850,000

    《琵琶行》創作于1945年,是傅抱石人物畫、詩意畫全盛時期的杰出代表作。其創作題材來源于中唐詩人白居易膾炙人口的名篇《琵琶行》。畫中傅抱石營造對角呼應的縝密構圖,以精妙的筆法和對光影的巧妙運用,將造型和色調完美融合。畫中楓樹枝葉繁茂,筆觸咨意豪邁;人物神情豐富,刻畫入木三分,畫家盡將“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哀愁情緒表現的淋漓盡致,宛如寒夜中傳來的人間可哀之曲,由此創造出一種既縱橫揮灑、無所拘束,又鮮艷精工、高古典雅的人物畫新面貌。此作由孔祥熙家族珍藏六十馀載,秘不示人,甫一面世,震動藝壇,可比肩博物館中所藏最精者,實為傅抱石人物畫創作的巔峰之作。

    佳士得中國書畫部國際總監江炳強表示:“《琵琶行》曾由孔祥熙家族珍藏六十余載,可謂傅抱石人物畫、詩意畫全盛時期的杰出代表作。作品構圖縝密,人物刻畫入木三分,開創了中國近現代人物畫高古典雅的嶄新面貌,也奠定了傅抱石近現代人物畫大家的歷史地位。”

    晉唐衣冠高古風貌

    “根據中國畫的傳統論,我是往往喜歡山水云物用元以下的技法,而人物宮觀道具,則在南宋以上。”

    傅抱石歷史人物畫乃抗戰入川之后才開始大量出現。他對歷史人物題材的興趣與傅氏身兼畫家和藝術史學者的雙重身份密不可分。傅氏在二十七歲就寫出《中國繪畫變遷史綱》,深得徐悲鴻賞識,后在他的支持下赴日留學,繼續研習中國美術史。由于傅抱石對歷史的濃厚興趣,因而作品往往保存濃厚的歷史氣息,早至上古人物,如湘君、湘夫人,戰國的屈原,漢代的蘇武,魏晉竹林七賢,近至南宋文天祥、清代石濤,無不曾入其人物畫中。

    傅抱石早年在日留學期間雖專攻美術史,但并未放棄繪畫創作。《琵琶行》這一主題亦出現在日本近代繪畫中。傅抱石留學日本時,相信有機會看到二十世紀初日本風行的歷史畫作品,其中以橫山大觀、橋本関雪等人的作品最為典型。后者在1910年曾創作《琵琶行》六折屏風一對(圖4)。傅氏當時作為學生,或許會記下此一題材作品,在日后創作構思時成為題材的選擇。但二者在具體畫面的營造以及技法的使用上卻截然不同。與日本畫大肆強化色彩、光影的表現而使繪畫裝飾性十足不同,傅抱石堅守中國畫的線條傳統,力求刻畫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再輔以淡雅色彩,人物形象古樸端莊,女性面容豐腴美麗,畫面格調高雅。再加之傅抱石在美術史研究中通過歷代的圖像材料深入了解古人衣飾,將之應用在人物畫創作中,所創作出的人物大多晉唐衣冠,極富高古氣息。傅抱石自己也指出,“根據中國畫的傳統論,我是往往喜歡山水云物用元以下的技法,而人物宮觀道具,則在南宋以上。”

    在傅抱石的人物畫創作中,郭沫若起了相當的引導作用。在東京留學期間,導師金原省吾就介紹傅抱石與同時期在日的郭沫若認識,從此二人結下終生友誼。1942年,郭沫若創作出五幕歷史劇《屈原》,在戰時力圖表現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受此影響,在《屈原》公演后,傅抱石即創作出第一幅《屈原像》,之后同題材作品更是不斷出現(圖5)。見證傅郭二人藝文交往的例證在建國后更多,代表性的例證就是《武則天》的創作。雖建國之后傅抱石已不再頻繁創作人物畫,但當郭沫若1959年寫成著名的《武則天.四幕史劇》后,傅抱石隔年即創作出相應和的作品(圖6),尤以武則天和上官婉兒之微妙神態令人叫絕,由此可見二人交往之深切。《琵琶行》的創作初衷是否有郭沫若發揮作用已無從考證,但眾所周知,郭沫若亦有以《琵琶行》為主題的改編詩,暫可推定二人就琵琶行的創作應當有所互動:“江州司馬濕青衫,一曲琵琶駐客帆。馬亦低頭蜷復顧,中天唯見月光寒。”

    編輯:江兵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