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四海升平,萬國來朝。出自陜西省乾縣距乾陵東南約3公里處章懷太子墓的《客使圖》便為如今的我們展現了當時的“大國外交”場面。
《客使圖》位于章懷太子墓道中部東壁,高185厘米,寬247厘米。畫中人物均為真人大小,共有6位人物。描繪的是唐朝的外交機構——鴻臚寺官員接待外國使節的場景。畫面左側3位謙謙君子為唐朝鴻臚寺官員,氣度沉穩,雍容自如,神情肅穆。3人呈三角站立,其中2人左右面對站立,1人背向站立,我們可以清晰地從不同角度看到初唐時期的朝服——頭戴介幘,外加漆紗籠冠,身穿闊袖紅袍,白裙曳地,腰系綬帶,手持笏板,足登朝天履。
后面3位為外國使節,拱手躬身,畢恭畢敬。為首者禿發蓄髭,濃眉深目,高鼻闊嘴,身穿翻領紫袍,腰間束帶,足穿黑靴,推斷應為來自東羅馬的使節。在中國史籍中,東羅馬帝國被稱為拂菻或大秦,男子有髡發衣繡的傳統。中間者面龐豐圓,須眉清晰,細眼朱唇,頭戴尖狀小冠,冠前涂紅色,旁插雙鳥羽,身穿寬袖紅領白短袍,下著大口褲,腳蹬黃皮靴。學界對他的國籍有諸多不同解釋,如“日本使者”“新羅國使者”“高句麗使者”“渤海國使者”等均在討論之列。最后一位頭戴翻耳皮帽,面部圓潤,身著圓領黃袍,腰間束黑帶,外披灰藍大氅,下穿黃色毛皮窄褲,腳穿黃皮毛靴。學者們普遍推測認為是我國東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室韋族或靺鞨族的使者。依據是《舊唐書》的《室韋傳》和《靺鞨傳》均記載該民族畜養豬、犬等,并以其皮做成衣服,這與圖中的冠帽服飾特征頗為吻合。
這幅《客使圖》不僅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也表現出高度的藝術水準和繪畫風格。畫面線條流暢,用色質樸,造型準確,比例和諧,構圖疏密生動。通過繪畫不僅表現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國家,而且傳達出不同人物的心理狀態。例如畫中3位外來使節,左邊一位目光焦慮,忐忑不安;中間一位雙手攏于袖中,謙和恭敬;最后那位遠遠地站著,眼神中流露出謙卑和膽怯。這幅壁畫成為我們當下研究、了解唐代藝術、文化、外交及周邊地區人種、文化、習俗等方面的重要材料。(金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