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的江城蕪湖,正值春暖花開時節,蕪湖市美術館在蕪湖書畫院正式掛牌成立,這對蕪湖市書畫界來說,委實令人鼓舞。美術館的成立,不僅為蕪湖的書畫家和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展示作品的平臺,同時,美術館的收藏、陳列與學術研究,也會逐步走向規范和深入。為慶祝蕪湖市美術館的成立,在蕪湖書畫院王廣院長的倡導和主持下,由蕪湖書畫院、蕪湖市美術館和蕪湖《大江晚報》三家單位,于是年6月聯合開辦了公益性的“書畫名家講壇”系列活動,每期以半個月的時間間隔,推出一位蕪湖或外地的書畫家,在美術館現場為觀眾創作書畫作品,交流創作經驗。講壇活動迄今已歷三年有余,整整舉辦了一百期,不僅時間跨度長,還以其特色鮮明,參與人數眾多,成為蕪湖文化界一張響亮的名片。
在三年多的時間里,“講壇”活動持續不輟,充分顯示了它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一是蕪湖歷來是南北商業交匯的埠頭,經濟發達,文化昌明,書畫藝術亦隨之興旺。早在明末清初時期,蕪湖的蕭云從即以山水畫“不專宗法,自成一家,筆亦清快可喜”的面目,名彰大江南北,又因從者眾多,形成“姑孰畫派”。時人新安派畫家漸江、孫無逸,黃山派畫家梅清、石濤,太平詩人、書畫家湯巖夫等文人墨客,或僑居蕪湖,或交游往來,滌硯濡墨,詩畫唱和,一時成為風氣。著名的蕪湖鐵畫,也是在蕭云從等書畫家的影響和扶持下,不斷發展起來,并以獨樹一格的奇特工藝著稱于世,成為“中華一絕”。其次,蕪湖又是當今的全國文明城市,文化藝術承續著昔時風范,尤其是書畫創作,氛圍濃郁,展覽、交流等活動,亮點紛呈,顯現一派繁榮景象。“書畫講壇”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一期一期地延續下來。
據講壇主持人王廣先生介紹,“開展這個活動的目的,就是要服務于廣大市民群眾,普及書畫藝術,傳承先賢書畫創作的優良傳統,為市民和書畫愛好者上一堂高雅生動的藝術創作觀摩課,免費為他們提供近距離觀賞書畫名家的創作過程,以期提升廣大市民群眾的文化修養。”在一百期的活動里,被邀請的書畫家,既有蕪湖市書畫界知名人士,如崔之模、蕭瀚、鮑弘達、張乃成、歐陽小林、郎華、丁汛、柏龍華、王彪、后其仁、丁華等,也有外地書畫家,如張松、王濤、林存安、王佛生、劉廷龍、桑建國、朱明德、師晶、俞宏理等。他們或在山水、人物、花鳥以及書法創作上成績突出,或在版畫、水彩等藝術領域影響廣泛。其中,第一期主講人崔之模先生,時年已81歲高齡,能在講壇為觀眾現場揮毫,傳授技藝,充分體現出一位老藝術家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格魅力。崔之模先生早年畢業于浙江美術學院,嘗得黃賓虹、潘天壽等大師的教誨,山水承姑孰畫派、新安畫派作風,以創“焦墨干皴的雪景畫法”,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在他的現場示范里,這一畫法,不僅讓觀眾領略到筆墨所呈現出來的虛實遠近、蒼茫素樸的視覺之美,也讓他們切實體味到,中國繪畫表現形式的多姿和異彩;張松、王濤、劉廷龍、桑建國等書畫名家,雖然在外地工作,各自事務繁忙,也積極地調劑出寶貴時間,熱心為蕪湖市民傳授書畫知識和創作經驗。他們或籍貫蕪湖,或曾工作于蕪湖,在江城早負盛名,每當他們蒞臨“講壇”,美術館偌大的展廳里,前來觀摩的愛好者,往往是摩肩接踵,氣氛熱烈而秩序井然。藝術家們或潑墨山水、勾描花卉,或書古今名句、寫人物百態,書畫的筆墨情趣和豐富的精神涵義,在他們的筆下被詮釋得淋漓盡致。讓人感動的是,著名寫意人物畫家王濤先生,于2017年國慶節的前一天,剛剛結束了他在北京舉辦的多人聯展開幕式,即不辭辛苦地趕到蕪湖為大家上課。此次“講壇”恰滿百期,又巧逢國慶日,現場觀眾多達數百人,儼然蕪湖書畫界的一次盛大聚會。“講壇”上,王濤先生從姑孰派領袖蕭尺木,到鐵畫創始人湯天池,從筆墨的書寫性,到“畫山不是山”的情感抒發,從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到中國傳統書畫中的造型意象美,談古論今,言及深入,商量書畫,云亦淺出,引導著大家一同去感受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中博大精深的美學意蘊。他在現場所作《布袋和尚圖》,筆墨暢達,形憨意足,滿幅天趣。也許是畫家被現場眾多熱情的觀者所打動,隨即在畫上題寫:“古人云:有容乃大,無欲則剛。余寫斯圖,以喻此意也。”作者所喻的,不僅飽含了對人的剛正性格的贊美之情,恐怕還有“畫家無須分高低,覽畫莫辨誰貴賤”的包容的寬廣胸懷之“意”吧。
如果說張松、王濤、劉廷龍鄉籍蕪湖,時常眷注家鄉書畫事業發展,那么,林存安、王佛生、朱明德、俞宏理、顧宏等畫家則與蕪湖沒有多少親緣,諸家能夠認真準備,如約來到蕪湖的書畫講壇,足見他們對傳播民族書畫藝術的熱忱。在這里,有必要提一提第九十八期的主講人朱明德先生,他原籍豫東商丘,退休前,嘗在北京工作。雖然先生非科班出身,但自幼酷愛繪畫,幾十年克己實踐,臨古摹今,從未間斷。尤其作速寫日記,樂此不疲,哪怕外出考察調研,訪問異國,隨時隨地會拿出他的速寫本紀錄眼見和耳聞,先后出版和發表大量描繪現實生活場景的速寫作品。退休后,他常駐蕪湖的西河古鎮,用他的簡易之筆,描繪那里的風土人情,反映古鎮的時代變遷。他在觀摩課上所說的一句話,令人回味:“藝術家必須深入生活,真正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人民的命運融合在一起才有底氣、才有根。”這似乎與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文藝應為人民服務,文藝要向群眾學習”的發展方向,有著內在的聯系。朱明德的藝術,雖未求陽春白雪,卻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看他作彩墨畫《魚荷共樂圖》的示范,構成簡約,視覺形象猶若自然;他為觀眾作現場速寫,筆略神賅,個個形象鮮活得無異生活,現場觀眾都被他那生動的畫面和樸實的造型手法感染了,贏得滿場喝彩。
版畫和水彩畫,在蕪湖原本就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許多畫家致力于版畫和水彩畫的創作,以鄭震、易振生、王大仁為代表的畫家群,因在兩個繪畫領域均取得驕人成績,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影響,蕪湖也被美術界譽為安徽的版畫和水彩畫重鎮。由于種種原因,版畫和水彩漸趨式微,所以,主辦方有計劃地約請了版畫家師晶和水彩畫家王彪客座“講壇”,為觀眾演示版畫技藝,普及水彩知識。他們結合自己的創作經歷,圍繞版畫和水彩的藝術特色,在演示中用心講解,在講解中注重啟發。有觀眾說:“這樣的講座內容,應該多多安排,不僅讓我們了解了蕪湖版畫和水彩過去的輝煌歷史,對我們學會鑒賞,掌握這門藝術,也很有幫助。”
值得一提的是,百期“講壇”活動中,還有駐蕪高校的教師參與其間,如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巫俊、李錦勝、李方明、高飛、吳冬聲、安良發、萬騰卿、趙文坦等,分別被邀請來到“講壇”授課、示范,內容涉及到油畫、中國畫、色粉畫、素描和速寫。尤其油畫藝術,“講壇”設此內容,說明主辦方的視線沒有囿于中國傳統書畫一隅。油畫展覽在蕪湖常有舉辦,而如中國畫、書法那樣,由畫家當眾寫生演示,似尚未見。事實證明,在第四十三期的“油畫靜物寫生”觀摩課上,主講人巫俊教授以其嫻熟的寫生技巧和創造力,讓觀眾大開了眼界。他因地制宜,拿來瓶瓶罐罐、水果蔬菜和相應的襯布作為寫生素材,然而,這些看似尋常的物品,一經他的布局,運筆著色,立時變得煥然起來,成為美的可欣賞的對象。油畫這一西方傳統的藝術形式,雖然在中國發展已逾百年,但它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普及度還遠遠不夠,主辦方用心策劃這樣的觀摩課,其目的顯而易見。
回顧百期“書畫名家系列講壇”活動,所呈現出來的內容和形式,豐富而多彩,百位書畫家或作筆墨演示、畫面點評,或與觀眾解讀古法、探討創新,無不流露出藝術家們的傳藝情懷。據不完全統計,先后前來聆聽講座的市民群眾,多達兩萬余人次,這個數字不啻令人振奮!由此聯想,蕪湖書畫藝術的未來,將是一個多么美好的局面。“講壇”在蕪湖,能夠營造出這樣的文化景觀,的確了不起。它的意義,不僅為藝術家與愛好者搭建了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讓普通百姓有機會享受到如此高規格的藝術盛宴,而且,它以獨有的方式,傳播了民族書畫藝術,陶冶了人們的心靈,提升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書畫藝術的認知力和審美力,起到了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橋梁作用。
我們為蕪湖“書畫名家講壇系列”舉辦一百期,點贊!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