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同體:當代手工藝術本體論及價值
在“明藝”版塊,國際陶藝學會主席雅克·考夫曼、德國慕尼黑當代美術館策展人佩特拉·霍舍爾、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亞洲部中國藝術主任孫志新等學者先后開展了自己的理論闡述,包含了功能與價值、設計與藝術以及亞洲藝術收藏角度看手工藝發展等多個領域的內容,且各自發言之后,三位學者還同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謝素貞女士以及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高士明共同座談,開啟了一場對于當代手工藝術本體論及價值的學術探討。
在討論環節,各位藝術家針對手工藝術的交流、手工藝術的地域性國界性、以及傳播和推廣的問題進行了討論:在如今社會藝術中心作用減弱、多元化興起的時代,國界是否成為手工藝術傳播的邊界?手工藝術在如今的時代應該被如何界定?藝術、手工藝術、設計等分類是否還是如此清晰?是否應該如此清晰?等等。
高士明總結道,一百年前,我們所說的設計、藝術,大家不太分得清楚,因為一百年前是由一代建筑師、一批設計師、一批哲學家共同創造了包豪斯,某種意義上,這批人真正創造了現代設計師的身份。現在一百年過去了,我們怎么樣重新開始?今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各種各樣的新技術正在改造我們的感官,提供方便的同時,也在讓我們的感受力變得越來越無產化,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把我們從一個創造者變成一個消費者,這是今天感受力的危機,這是今天這個時代的人的危機。在這個危機時刻,藝術能做什么?我們到底以什么方式如何來重新奪回被剝奪掉的那種可能性,那種對時間的經驗、對事物的感知和感情?這些是手工藝術學院現在正在關心的問題,在我們的創造中,在我們的教育中。
在“辯工”及“化育”版塊,山東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遠宏、韓國國民大學設計學院副院長兼工藝美術學科教授姜煉美、澳大利亞厄拉貝拉土著藝術中心露絲·麥克米勒、韓國京畿道國際陶藝雙年展藝術總監禹寬豪、日本信樂陶藝中心主任杉山道夫等專家學者先后開展了自己的理論闡述,進一步對當今時代下與未來旅程中手工藝及手工藝人的責任與定義進行了發問與討論。
“化育”分論壇由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劉正主持,并與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日裔英籍陶藝家安田猛,中央美術學院教師吳永平一起進行了一次自由的學術座談。“辯工”分論壇繼續由楊振宇主持,他說:“我們人的一輩子有一個很重要的器,就是我們的身體,從出生擁有,一輩子打理,最終它可幫你領悟漫長人生。你要善待它,但是生命終結時卻要拋棄它,同時感悟生命的大道,這是神秘的現象。除了身體,我們可能還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手工藝所產生的器,它們是我們身體的一個自然延伸。在這種概念之下,明代文震亨所講的身外之物,亦是身內之物了,即大千世界皆我身,知行合一,如何從外物來感受大道本身?所以當技到了出神入化的狀態時,即進入道的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