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角——回歸陶瓷器物存在價值的本質
■張清淵(中國臺南藝術大學教授)
“陶瓷器物的發展是人類發展史中最早的成就之一,器物的形式、機能與裝飾內容更具備了記錄各個文明的演進與文化特質。不管是宗教性的祭器或是服務宮廷的官窯器物,甚至民生日常所需的粗陶器,盛裝的物理性條件是各類器物存在的最原始的機能和最大的交集。”
張清淵以小故事為引,將自己對于陶瓷器物機能性價值問題的思考娓娓道來,他將器物的功能性也就是機能性價值——針對陶瓷器物即是盛裝狀態以及其他方面的功能價值比喻成同臺表演的各種角色,器物作為人類發展史中最早的成就之一,具備機能性的容器因為被使用的企圖和目的而被制造,它的盛裝性物理條件便是最原始的機能,這也就是這臺“戲劇”的“主角”。然而在歷史的發展中,從最初的滿足基本功能到添加裝飾,到裝飾過渡化以至于成為了主要機能,再到設計爆發式誕生后,產品對實用性功能的回歸這樣一個器物發展的脈絡可以看到,器物的機能性一度失去了它主角的地位,淪為了配角。因此,張清淵通過分析發展史和許多藝術家的創作思維案例,闡述了他的觀點——我們創作者應當回歸陶瓷器物存在價值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