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工藝美術>知識小百科>

    知識小百科

    美育的式微與重拾

    2017-11-29    來源:美術報    編輯:張警文

    細致考察我國的美育歷程,可從中梳理出一條美育的式微與重拾之路。在這條由古及近、直至當代的歷史思路中,美育數見式微衰敗的窘境,又屢次否極泰來,搭載上時代的快車,將美術活動、美的觀念、審美意識奮力地重拾起來。

    1904年,清政府頒布中國近代第一個學制——《癸卯學制》,確立了中國新式美術教育的地位。幾乎是同時,社會上出現了提倡美育的思想先聲。五四運動前后的知識分子,參與領導了中國近代影響深遠的社會大啟蒙。王國維、蔡元培、魯迅等對美育大力提倡,高瞻遠矚地從哲學、社會學的角度看待美育的作用,蔡元培、王國維在這一時期對席勒、康德的思想做了大量的引介,魯迅先生出于改造國民性的迫切要求,身體力行地關注美育問題。值得一提的是,1912年9月,美育首次被寫入國家級教育法。1920年,吳夢非主編的中國第一本美育學術刊物——《美育》創刊發行。

    五四啟蒙讓當時的社會面貌為之一新,無奈隨即就是戰事頻發數十年,美育從社會風潮中“失位”。20世紀70年代末,美育隨著學校教育的正常化迎來了“復蘇期”,圖畫課適時地更名為美術課。1988年印發的《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在培養目標中明確提出了“必須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方針”,是“美育”的提法在國家頒布的教學計劃中得以正式回歸。近幾年,國家大力強調并多方面推進美育的舉措讓每一位美育工作者感到“驚喜”。2015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2016年,教育部與20余個省(市)簽署學校美育改革發展備忘錄,并印發《中小學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中小學藝術教育工作自評辦法》、《中小學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辦法》。2017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音樂、美術教學器材配備標準》,從國家政策、機制保障、硬件設施等多方面為美育建設保駕護航。

    “驚回首”滄桑的美育之路,不禁感慨——如何為美育規劃平和良好的前景才是更重要的任務。本文僅從學校美術教育的角度談些認識。新課改以來,廣大美術教師的眼界寬了,教學路子多了,總體看來很強調教學過程互動性、學習方法探究性、成果評價開放性。美術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為“圖像識讀、美術表現、文化理解、審美判斷、創意實踐”。五大核心素養雖然是學校美術教育未來的努力方向,但并非一個僵化的規定體系,而是一個開放的引領體系,體現著學校美術教育在美育價值方面的鮮明訴求,以下幾點訴求應該重點關注:

    基于視覺的直觀判斷力培養訴求

    直觀判斷力是包含著邏輯推理的高感性能力,是一種高級知覺能力,需要對物質材料的自然屬性及其組合規律(如整齊、對比、對稱、均衡、反復、節奏、多樣統一等)所呈現出來的審美特征具備識讀能力,對其所呈現出的內容隱喻具備解說能力。

    兼顧人我的審美情趣建構訴求

    審美快感是一種帶有文化氣息也帶有生理本能的混合情趣。一味強調文化規范,情趣只會退化為虛情假意的無聊;一味強調生理性,情趣就變質為欲望了,甚至是脫離了節制轡頭的奔馬般的獸欲。兩者兼顧才體現著美育的人文本質,既有人作為自然物的天然抒發,又有“人文化成”的合理禁限。美育,這纖塵不染的渡人金針,來將物欲橫流的浮華世界刺破,點化人我和諧的教育理想吧。

    無功利態度的傳達訴求

    “審美判斷”素養的培育,無論是判斷能力還是情趣建構,它們歸根到底是需要學習動力驅使的,難免染上功利色彩。因此還應該關注對無功利態度的傳達,無功利態度是對包容的推崇,是對集體價值的認同,是審美教育極其深刻的內涵之一,在很多學者批評“精致的利己主義教育”的當下,此中意義變得更加重要了。

    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時,分析說“我以為現在的世界,一天天往科學道路上跑,盲目的崇尚物質,似乎人活在世上的意義只是為了吃面包。以致增進了貪欲的窮性,從競爭而變為搶奪。我們竟可以說大戰的釀成,完全是物質的罪惡。”這番話在人工智能興起、城市化加劇、貧富差距逐漸拉大的今天聽來,仍然振聾發聵。美育的式微和重拾是歷史規律,前景如何卻可以由我們掌握于手中,期待一個喜人的美育世界。

    (作者為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