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出自《淮南子·說林訓》,意為只有目標而不付諸行動是毫無價值的。在當今的書畫界,一些人總愛做著“羨魚”的黃粱美夢,而少有人去下“結網”的苦功。于是乎,“光打雷,不下雨”者、或“雷聲大、雨點小”者,蕓蕓眾生,紛至沓來。
某大師的作品動輒就是上千萬、過億的拍賣價,某名家頻頻在媒體上露臉出鏡,這些高大上的書畫家在圈內聲名鵲起、在社會中名利雙收,讓人羨慕、嫉妒、恨,“羨魚”不已。自知之明者是以此來洞察世相識本真,進行自我反思,或加勉或改之;自以為是者因無知而盲目自信,亦以此為參照,或是埋怨上天的不公,或是嘆曰:“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只看到別人光鮮的表面,而忽略其“結網”的功夫,又怎能以他人為鑒明得失呢?
結網者,或修補舊網,或編織新網。于書畫者而言,修補舊網就是要做到以“新我”換“舊我”,這無疑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其苦、其難非常人所能,也只有經歷了這修行的陣痛,才能做到真我、超我。編織新網就是指書畫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以“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進行自省、勉戒,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帶著問題去學習、思考、實踐、抉擇,以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不管是修補舊網還是編織新網,都是希望自己能以新的自我出現在新的時代,以新的思想、新的素養為這個偉大的時代做出新的貢獻!
當今的書畫界似乎得了一場“重感冒”,眾者皆浮躁不安,總是想投機取巧、不勞而獲,鮮有人能夠坐得住“冷板凳”,以“面壁十年圖破壁”的精神來“結網”,老老實實地進行自我修養和踏實做學問。如此之“病”是在腠理,還是在骨髓?當我們渴望真正“扁鵲”的到來之時,卻看到所謂大師、專家等如此眾多“庸醫”的泛濫,讓原本熱鬧的書畫圈更加熱鬧起來。
作為新時代的書畫家,既要有對藝術最高境界的追求,又要肩負著社會責任和藝術擔當。這就要學會“退而結網”,以極慮專精式的鉆研、體悟去對待藝術,心無雜念、淡泊名利,“莫問收獲,只問耕耘”,自是能達到“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的境界。魯迅說:“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這是他難能可貴的盡責,我們應該從中咂摸出做人的滋味,力爭成為德藝雙馨的書畫家。
世界那么大,都想去看看。可你要不堅定信念、真抓實干地去“結網”、去努力,何以能勇立潮頭、有所作為?如果只是“臨淵羨魚”,自己不去揚帆撐篙,就是心若海洋,也沒人幫你啟航。
愛爾蘭有句諺語:“縱使思忖千百度,不如親手下地鋤”,其理與“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如出一轍。只會思忖、羨魚者,注定是口頭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如此之人,何以能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此重任唯有能親手下地鋤、退而結網的人方可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