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工藝美術>知識小百科>

    知識小百科

    藝術評論應多一份社會責任

    2017-11-29    來源:美術報    編輯:張警文

    學者是指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學識水平和創造能力,能在相關領域表達思想,提出見解,引領社會文化潮流的人。當代學者作為精神、文化和傳播的主體,有著教育人、引導人和啟發人的精神責任和作用。德國哲學家費希特曾說:“學者階層的真正使命就是要高度注視人類一般的實際發展進程,并經常促進這種發展進程。”

    近幾年,曾出現過一種傾向,就是有部分人對早有定論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真實性提出質疑,對有些民族英雄、榜樣楷模的事跡頗有微詞,令人心痛的同時引起了我們的警惕和深思。此類文化藝術現象也常有發生,同樣不容忽視。

    目前,在諸多網絡和紙質媒體里,常見一些學者的藝術評論,這些文章多半是來自藝術院校的專家教授和藝術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員。他們的評論代表著學者對各種文化現象的判斷或導向,其評論觀點往往切中要害,會對藝術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積極的引導作用。然而,也有很多的學者的藝術評論讀后會令人產生一種深深的憂慮感。在文化行政部門提倡文化方針或舉辦大型藝術活動時,他們習慣地發出質疑的聲音;在官方和群眾認為某些藝術事件弊大于利或有消極作用時,他們則會認為有積極性的一面,似乎總是站在藝術的制高點說話。尤為突出的是,這些評論人找準適當時機的公眾活動,對大家熟知的中國代表性藝術家徐悲鴻、劉海粟、潘天壽、吳冠中等人發表評論或重新定位。2010年,吳冠中逝世特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期間,有些學者不看其成就就發表“吳冠中的藝術徒有形式而缺乏深度”的言論。前不久,紀念潘天壽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期間,又有學者忽視其前瞻性和引領性,發表“潘天壽的藝術價值沒有官方所言高度”的言論。這種批評方式其實是自詡式的批評方式,沒有責任意識。

    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人不能兩次(同時)走進同一條河流。”藝術總是有一定時代性的,藝術家的成就適合于以當時的時代背景作為考量標準。“去偽存真”、“實事求是”是學術研究的本質精神,在專業學術平臺去辨析是合適的,但是如果在特殊的時間和特定的公眾場合或媒體,刻意強調自己學術觀點的真偽,難逃媚俗和嘩眾取寵之嫌疑。從某一方面說,上述情況其實是走向了學術的反面,否定或質疑中國文化藝術的典范,會造成藝術界和廣大藝術愛好者混淆判斷甚至是形成誤導,其產生的危害性遠遠大于其學術價值的本身。學術求真是建立在一定道德規范和社會秩序基礎上的,只有在社會責任意識下求真的學術成果,才能真正產生學術價值和促進社會進步的意義。

    《論語·憲問》有謂:“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應引以為戒,仍不過時。民族英雄和文化楷模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符號和人文典范,一個沒有精神信仰的國家,便會失去最本質的靈魂,而沒有凝聚力和創造力。學者的藝術評論在倡導學術求真的同時,應多份社會責任,弘揚藝術典范的精神作用,對各種不良社會現象作深刻的批評和積極的引導,才能實現其藝術評論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引領社會文化藝術潮流的發展。

    (作者為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