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印記--廖炯模藝術作品展》于2017年11月18日上午10:00在劉海粟美術館拉開序幕。
廖炯模,生于福建廈門鼓浪嶼,祖籍中國臺灣臺北。1955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并留校任教;1975年調任上海戲劇學院美術系油畫教研組組長;1980年轉任該院舞美系繪畫教研室主任;1984年調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任第一屆油畫系系主任;1986年升教授。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上海市委委員、臺盟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委員、上海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上海美術家協會理事兼藝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高教局美術學科高級職稱評委會評委。現為中國油畫學會理事、上海書法家協會會員、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鐘情自然,歲月如歌
廖炯模出生于海風輕拂、碧水藍天的廈門鼓浪嶼,鐘情自然、熱愛美術的他于1952年考入東北魯迅文藝學院(1958年改為魯迅美術學院),畢業后留校任教。一次偶然的機會,幫長春電影制片廠繪制電影海報,定了照片后他當場作畫,一稿便過,之后一口氣為長春電影制片廠繪了《甲午風云》《劉三姐》《自有后來人》等12部海報作品,其中的《五朵金花》和《甲午風云》還獲得了全國電影海報評獎最佳海報獎。當時是中國電影發展的黃金時代,這幾部片子紅遍大江南北。他刻畫的人物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成為膾炙人口的佳作,從此在中國美術界展露頭腳。
?
上海博物館原館長、畫家陳燮君先生將廖炯模的藝術道路概括為三個階段:"南風習習:鼓浪嶼的童年飛出藝術之夢";"北魂蒼茫:魯美學子大展宏圖";"睿智的藝術精神:海上揚起璀璨的視覺風帆",包含了廖先生從藝生涯中的幾個重要時期,可謂高屋建瓴、提綱挈領。
廖炯模熱愛大自然,他寄情山水,喜歡畫風景和靜物題材,《童年走過的路》畫的是他小時候上學經常走的一條小徑,每一塊石板都熟悉無比,湛藍色的天空、干凈的阡陌小道,濃密的色彩交織輝映。這幅畫色塊簡潔,筆觸敦實,帶有渾厚的歲月感。他曾說:"基于音樂對我的影響,所以我畫的風景比較優美,很抒情。"何以抒情?所思所畫都是心之向往,哪怕不經意,魂牽夢縈的終是故鄉,一磚一瓦都熟記于心,在畫中與兒時的自己相遇,既是對故鄉的回眸,也是對美好童年時光的再度交付。
廖先生的畫猶如音樂般舒緩漸進,富有節奏。《新疆小巷》展示了寧靜的鄉村風景,石屋與土坡路被刻畫的清晰逼真,與鼓浪嶼的描繪不同,這幅畫里沒有一絲水汽,而是再現了北方天氣的清爽干燥。午后陽光照在土地上,靜謐而溫暖,在廖先生的筆下,老房子似乎也有生命,遠處村婦在話家常,無不體現出畫面的生動感。遠處延伸的空間和陽光干裂的倒影,使畫面跳躍起來,樸實的情感平緩地流露出來,這幅畫仿佛是尋常小巷的贊歌,讓人忍不住深情凝望。村落、石頭房子、池塘,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景觀鐫刻于斑駁的建筑之上,愈發顯得彌足珍貴,景物承載的記憶,在畫面上如同詩歌般生動凝練。
自由心靈,飽滿色彩
擅長色彩的演繹也是廖炯模先生作品的特色。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的李超教授曾評價:"廖炯模先生把油畫作為頌揚自然的情感方式,如今自然走進了他更為自由的心靈世界,而畫中的色彩和圖形,即是他自然之語中最響亮的部分。
陳燮君先生也說:"擅長色彩的演繹是廖炯模先生作品的一大亮點。我特別喜歡他的《秋韻》對于秋天的光和色的準確捕捉。遠處的白色的建筑呈現出秋情中的深沉端莊,微藍的天色反映出秋高氣爽,這種藍在金黃的秋葉中閃爍,形成美麗的互補,滿目的樹葉還帶著剛剛過去的盛夏的熱烈和豪健,季節性地走向了斑斕的黃色,有金的跳躍,有紅的閃動,象征著凝重和酣暢。"
廖炯模十分欣賞印象派的色彩,廖先生回憶:"大約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魯迅美術學院圖書館進了一批印象派的畫冊。翻開畫冊,那響亮飽滿的色彩立刻就把我吸引住了,感到又震撼又驚喜。因為之前從來沒有機會接觸到這些,當時的主流是學習蘇聯的蘇派藝術。"實際上,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老一輩油畫家比如林風眠、劉海粟、潘玉良、關良、周碧初、吳大羽等都曾經深受印象派影響。另外,廖先生出生在廈門的鼓浪嶼,那里環境優美,當年鋼琴的教育普及率又很高。在他兒時的印象中,鼓浪嶼遍地是鮮花,藍天白云,空氣中不時蕩漾著鋼琴的音符。也許正是這樣的童年記憶讓他和印象派結下了不解之緣。
恬淡自適,教書育人
雖說走過許多地方,從江南水鄉到北國風光,他唯對江南景色情有獨鐘,猜想這份熱愛,既源自他的懷舊情懷,也是對家鄉鼓浪嶼的懷念。從小生長在海邊,獨特的閩南文化,孕育了廖炯模的繪畫天分與藝術氣質。因此他的畫中不經意傳遞出一種恬淡、滄桑的歲月感,不疾不徐,穩健含蓄。
廖炯模說自己"幾十年兜兜轉轉,沒離開過課堂"。谷云"師道山高""淵渟岳峙"是也。廖先生認為,教師的天職是奉獻和教書育人,身教勝于言教,他為人師表,在生活上也對學生關懷備至。學生回憶,但凡上課他必會早到,在畫室也總會讓學生選好位置,最后自己找個縫隙放好畫架,時刻為學生著想。只要有學生辦畫展邀請了他,無論天氣如何,他一定前去為學生祝賀,因此學生都對他格外敬重。任教師期間,他還經常帶著學生在外面奔波寫生,看著古建筑被拆遷,決定用畫筆記錄下這些令人感動的歷史紀念品,因此萌生了創作系列油畫歷史印記的念頭。渾厚斑駁的色彩承載了一座城市的歷史記憶,猶如抒懷之詩,寧靜深遠,仿佛這一刻歲月凝固,始終留在了這方寸間的畫布上,留在了給學生的示范作品之上。
廖炯模從1984年進入上海大學參與籌建美術學院并擔任油畫系系主任,到1997年退休,13年間對校園和學生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在美院25周歲生日時,他寫過《溯源感懷》一文,回憶了那些美好的日子:"從無到有,經小到大,美院從凱旋路到上大路,成長之快,變化之大,真是人間正道是滄桑。篳路藍縷,沐浴春風。他在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收藏》欄目的專訪中說道:"藝術是超時空的,不與歲月同盛衰。只要心境常青,壯志不沉,何懼七老八十。我愿躍馬揮刀,再戰它幾十回合。"
如今廖先生的繪畫藝術在漫長歲月的洗禮中更加精氣內蘊、熠熠生輝。我們相信未來比現在更有力,廖先生的藝術之路長青。
編輯: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