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長先(安徽)
教育部門在書法教師聘任方面最好還是選擇專業院校畢業的學生,以杜絕地方名家、江湖人士的書法進校園,進課堂。
“書法進課堂”的提出已經不是近兩年的事了。就目前來看,書法在一些地區已經受到重視,每周一節的書法課在課表中也能充分體現出來。特別是一些出版社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編撰了教材,這樣既做到了有“章”可循,又有“本”可依。
書法進課堂首先是師資問題。在許多學校把書法課交給語文或美術教師來授課,忽視了書法是一門專業的藝術,把它當成了現實生活中的寫字,所以廣大學生收效甚微。一旦到了中學階段,有了升學任務,學生和老師都會淹沒在文山題海中了。所以,中高考制度如果能稍加改革,對促進書法進校園、進課堂是有巨大作用的。
就目前小學階段來看,雖然書法列在課表上,但它還是所謂的“小學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把音體美等學科作為一項重要的硬性指標,且要具備相應的功能室,唯獨沒有“書法室”。可見書法還是所謂的“副課”,一些地區,每年都招收一些“特崗教師”,包括一些“小學科”教師,可還是沒有招聘“書法教師”這項。
做得好一點的學校,把書法課當“寫字”來上,談不上對學生進行專業訓練;做得差的學校“書法課”只是徒有其名,時間多被其他學科擠了。
相對于城市來說,農村的書法教育還沒有市場。許多孩子在雙休日寧可補習英語、美術,也極少有學生去參加書法培訓。在一些人的觀念中,字只要會寫就行,至于美丑,并不影響分數。老師在書法教學時,很長時間都在強調書法對人性格的影響,但這種隱性的效果許多人一時三刻還看不到。
“坐不住”是學習書法的天敵。孩子天生好動,重復機械的臨摹難免讓人乏味,這給書法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書法教師首先要是“書法家”,有專業的書法知識和技能,其次還應該是個“教育家”。有專業知識的國家級、省級“會員”不一定有心理學、教育學知識,而我們學校的專任教師,不一定都有專業的書法技能。近日微信朋友圈中有一則“凡是中書協會員就能被聘為書法老師”信息,引起強烈反響,也使無數“會員”看到了書法學習的希望與未來。其實,各地政府都有引進“突出貢獻專家”的政策,它打破了“凡進必考”條條框框,但具體到實際操作中困難多多。比如工資問題,如果不能進財政籠子,這些書法教師永遠都是“臨時工”,這樣,讓他們如何沉下心來從事書法教學?如果作為學校的兼職書法教師,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有能力給他們發工資嗎?
進課堂的書法教材也有許多版本,都有優劣,因為編撰者要考慮到“普及性”,所以忽視了“專業性”。比如,對所臨范本的選擇,是顏是柳,是楷是隸,并沒有根據不同人的喜好。教材的統一,便于教師課堂教學,但忽視了因人施教。這一點反而不如校外的書法培訓機構,他們卻能做到因人、因材施教。再比如教材中對技法的解讀,不能有效地針對范本,而是泛泛而談,讓人覺得這些技法對任何范本都是通用的。三是電子課本、課件沒有及時地跟上教材,教師在課堂上的技法演示不能更直觀,更形象。
當前,“書法進課堂”雖然存在一些阻力與困難,但畢竟有了良好開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書法教育會越來越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鄉村學校少年宮”是中央文明委、財政部、教育部針對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項目。“鄉村少年宮”依托鄉鎮中心學校現有場地、教室和設施,依靠教師和志愿者進行管理,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組織開展普及性課外活動,而且面向鄉鎮學生免費開放。少年宮里的書法興趣小組可以彌補課堂書法教學中的課時不足、教師不專業問題。此專項基金除了購置必要的器材外,還可作為教師的適當費用。
為了解決書法進課堂的師資問題,中國書法家協會近幾年舉辦了“翰墨薪傳”中小學書法教師傳統文化培訓班,這種公益性質的活動雖舉辦了多次,但受益者還是很少。一些書法教材出版部門,也舉辦過相應的培訓,但這些學員也未必都是教學一線的教師。書法進課堂,迫切需要教育的主管部門真抓,抓實,不要流于形式,應付差事,要充分利用“國培計劃”中的送教下鄉、暑期“繼續教育”有重點進行書法師資培訓。把教師基本功——“三字兩畫(話)”重新提到重要的學習議程,摒棄那些所謂的前沿教育理念,讓中國教育回歸自然!
(作者系書法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