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可喜
書家“可愛”
■亓宏剛(重慶)
書法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個編制,不如一種長效的機制。書法教育方向如果錯了,天天死盯著勤奮練習,也一定是南轅北轍的結果。
對于很多人而言,編制似乎成了驕傲的資本。
據說,同樣的單位,擁有編制的人員和編制外的人員,從待遇薪金到晉升機會,都相差甚遠,擁有編制成為很多人的夢想。編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鐵飯碗。
從古到今,以書法家為職業的人并不多。我在《書法報》當記者已經10年了,采訪過很多書法家,單純靠書法為生的人寥寥無幾,幾乎所有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單位,而且有個現象,書法搞得越好,其本身的工作單位就相對比較好,因為他們沒有后顧之憂。這讓我對純粹的職業書法家就更心存敬意了。
為充實書法專職教師的高質量隊伍,給書法家解決編制的舉動是可喜的。然而,書法的教育,不能僅僅靠給編制來解決問題。很多人估計此時要批評我了,有編制就不錯了,還敢挑三揀四。對此,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一個真正有建樹、有作為的優秀書法家,他們都不一定愿意去當書法老師。書法是一門藝術,有標準但卻不能絕對。學校體制內的教育勢必會要求老師按照教學大綱來教學,有很多方面的沖突是難以用單一方式解決的。書法教育也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這么簡單。一般情況,當孩子學了一段時間書法后,家長們就開始琢磨給孩子花錢報名參加各類商業書法大賽,美其名曰讓孩子長長見識,其真正想法無非是滿足一下家長們自己的虛榮心而已。很多并不富裕的家庭,在這一方面花錢都是毫不含糊的。給孩子成長帶來的負面影響,誰會去考慮呢?甚至大部分家長都認為孩子今年獲銅獎、明年獲銀獎、后年獲個金獎,就應該是這個邏輯。我可以在這里悄悄地告訴您:很多老先生獲了一屋子的金獎,都跟書法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書法在教育中屬于美育范疇,美育指的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這也就表明了書法的教育主要是在方向上,而不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一學就能看到結果的教育。如數學,知道了一加一等于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書法卻沒那么簡單,不是誰一個人認為的,這一筆必須這樣寫才行。每個孩子對于美的認識都有所不同,如果要強化孩子必須認定一個標準的美,那么就如同一加一等于二了。整齊劃一的書法教育,是不利于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獲獎就練書法,不獲獎就不練書法了?或者說獲了金獎,你的書法就是全國第一了?這都是很混亂的邏輯。
我在陜西老家上小學的時候有書法課,當時書法課就是描摹。為了每次得個老師的“甲”字,所有學生都是先小心翼翼把字的外輪廓用小筆勾出來,然后往空心字里填上黑色的墨汁。所有的學生都得“甲”,所有的家長都開心。等到了初中,再也沒有人愿意練書法了。這樣的書法教學真沒多大意義,都在掩耳盜鈴而已,相互欺騙對方。
“可愛”的書法家們,以為自己是中國書協會員,字寫得漂亮就可以去當個書法專職教師了,還能有個正式編制。那就把問題想得簡單了。書法是門藝術,書法教學更是一門藝術。能寫書法不一定能教書法。孩子們都是純真的,對于書法藝術的理解是淺顯的。如果你想去獲得專職書法教師的編制,你一定要反復問自己:我是去教書法,還是教寫字?我是去當老師,還是去當書法家?我是去為人師表,還是去弄個編制?慎重考慮后再做選擇比較好。前段時間聽到一位不從事書法創作的“書法領導”對其手下的一位中國書協會員級別的書法家說:“不是我打擊你們,你們現在自以為是書法家,整天在練來練去的,將來真正有幾個人能記住你們的名字和作品呢?我看沒幾個!”這位“書法領導”說出了他心中的大實話,也表明了書法家在他眼里根本不算什么的。
對于書法老師的引進也必須慎之又慎。書法是精神的保健品,不能當主食吃。其實完全可以考慮多外聘一些校內外書法教師的方式,把真正能引導學生認識美和發現美的方向的老師多請幾次,相信會受到同學們的歡迎。
(作者系作家、書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