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清乾隆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以1.51億港幣成交;2010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清乾隆淺黃地洋彩錦上添花“萬壽連延”圖長頸葫蘆瓶以2.52億港幣成交;2011年澳門中信春拍,清乾隆30年粉彩鏤空開光魚戲水紋瓶以2.3億港幣成交……直至今年5月9日,佳士得倫敦亞洲藝術周,一對首度公開拍賣的乾隆御制粉彩花蝶紋如意耳葫蘆尊,以折合人民幣1.31億元成交。從市場回看學術,一場場關于乾隆的展覽摩肩接踵,浙江博物館呈現的“清高宗乾隆皇帝特展”從盛夏走到初冬,剛剛落下帷幕,而其所帶來的熱度和討論仍然在繼續。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乾隆”,在專業研究、坊間戲說的包裹下,輕而易舉就能撩撥起人們的興奮神經,而“乾隆瓷”經過幾年的發酵,早已變成一種“奢侈品牌”,一個引發狂熱的追逐目標。
乾隆自詡“十全老人”,對自己的收藏眼光相當自信,但為何又在后代被評為“農家樂審美”而屢遭吐槽?乾隆的陶瓷審美真的不及其父雍正嗎?是什么影響并造就了“乾隆審美”?如果乾隆審美水準低,“乾隆瓷”為何能如此熱,是大眾的誤解誤讀,還是一眾藏家都在上演“皇帝的新衣”?本期鑒藏,讓我們一同來討論收藏市場的“乾隆瓷”狂熱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