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關于絲綢的成語和詩句。比如“錦上添花”,在織錦的底子上添加花紋,比喻美上加美;“錦繡前程”,比喻前途像絲綢一樣美好;“繁花似錦”,色彩紛繁的鮮花好像華麗的錦緞,形容美好的景色和事物;“衣錦還鄉”,穿著錦繡的衣服還鄉,即指富貴而回到故鄉。絲綢在視覺上光潔絢麗,材質上柔順舒適,觸覺上行云流水,真叫人愛不釋手。
提起法國,人們的第一聯想就是浪漫,處處體現了他們對優雅、精致、舒適生活的追求,絲綢正是一種美好的展示。近日,“榮歸錦上:1700年以來的法國絲綢”展于中國絲綢博物館時裝館展出。此展從絲綢藝術、絲織技藝和時尚設計等角度反映法國絲綢文化絢麗多彩的藝術性,體現巧奪天工的人類創造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期城市·生活,對話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先生,談談他眼中的絲綢藝術及其延伸話題,領略不同凡響的絲綢之美。
記者:何種機緣促成了此次展覽的舉辦,請介紹一下該展覽的基本概況。
說起機緣,其實和絲綢博物館的兩個大方向有關,第一是“絲綢之路”,就是做中外的紡織品服飾,時尚這塊。第二,收集世界各地的絲綢藝術,在這兩個總體的思路下面,我們想要逐步蔓延到國外,剛好也是一帶一路的大背景形勢下,特別是去年G20之后,四面八方國際友人來訪。所以那時我們就策劃了一個大的展覽叫“錦繡世界”。講的就是絲綢之路,今天的世界因為絲綢而變得更加美麗。
在做此展覽的過程當中,其實我們就試圖收集世界上所有地區的絲綢,有發現就有比較,像法國、意大利、英國都是絲綢非常豐富的國家,而同時發現我們對他們的了解太少,所以從開始做的時候,就想一個一個地方把它做細,也是對一帶一路或者絲綢之路有一個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以國家劃分是最方便的辦法,所以我們看機緣,也看條件是不是成熟。法國有一個非常好的紡織博物館,藏品比較豐富。去年剛好有機會,我們跟里昂的紡織博物館簽約了合作協議。從現有的品牌,或者歷史上曾經有的輝煌等等方面來說,歐洲國家范圍來看,法國更甚一籌。
并且,里昂作為“絲綢城”,就像杭州在中國的“絲綢之府”一樣。以前國際絲綢協會的總部也在里昂,所以我們將法國絲綢就作為一個立足點。我們在東方,他們在西方,差不多也是絲綢之路兩端的這么一個概念。法國在絲綢設計上面,特別是在18、19世紀對世界的整個絲綢業,對設計對藝術的影響和推動也是功不可沒,所以我們就把法國作為第一站。
此展以18世紀以來的絲織精品、設計稿、意匠圖、織機等工藝解說、時裝畫報、品牌產品為主要展品,共計約200件/組作品。其實就是對法國絲綢進行一個比較全面的梳理,第一個板塊是法國絲綢的大脈絡;第二板塊,是絲綢的品種和圖案,分為平素織物、花緞、織錦、天鵝絨、印經綢、軋花綢、織帶、蕾絲、刺繡、手繪、印花、像景12種;第三板塊是藝術風格的演變;第四板塊是19世紀中法之間的絲綢交流;第五版塊是當代法國絲綢的繼承與創新。
記者:就像您說的,里昂的絲綢藝術的地位,就相當于杭州對于中國來說,它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那么它與眾不同之處在哪里,您是如何評價的?
17世紀晚期法國開始取代意大利在歐洲絲綢的霸主地位。特別是在18世紀開始,法國里昂更是成為法國絲織生產的首都,在技術創新方面引領世界。
法國當時有很多地方生產絲綢,但是里昂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地方,第一個也是最大特點就是它有整體產業鏈。其他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做某一方面的織物,比如像法國北部的小鎮加萊,它以生產蕾絲為主;圣安地安,基本上是生產緞面為主的。每個地方都各有特點,而里昂基本上所有的門類都可以找到,產業鏈相當強。
第二個獨特之處,法國的國家政策扶持力度特別大,除了皇室需要外,從路易十四開始,不同的國王,都十分扶持本國的絲綢業。把里昂專門開辟成像特區一樣,設立貿易市場,辦展會,一年兩次,每次六天,每到這時候,大家都會來趕集買賣。市場建立起來后,引進絲綢廠家,工業開發區,實行免稅與維護,同時出臺政策,保護當地絲織工業的興起。
第三點,是對創新的保護、對設計師的保護、對技術專利的保護。設計師的作品全有版權,有版權的貿易使得有大量的人愿意來做設計。當時里昂最多的時候有80多個設計師或者設計作坊,會產生大量的創新作品。所以歷史上留下不少設計師的名字,出現了像賈卡一樣的人物,他專門發明了機器,傳播到全世界各地。國家對他的技術革新與創新,有一系列知識產權政策來保護。
里昂在一百多年前已經有了紡織博物館,當時在整個法國來說它是唯一的存在,屬于工商商會,專門以絲綢企業聯合建立起來,另外還有里昂歷史博物館,紡織工人之家、法國絲綢聯盟、等等博物館、工作坊和絲綢廠家,可見當時欣欣向榮的景象。
再比如絲綢專門學校的建立,都是配套的。絲綢產業鏈是比較長的,現在叫農工貿,絲綢養蠶是從農業開始,到工業到最后商業,產、學、研,全部是一體化來做,所以里昂成為當時的絲綢中心,有諸多原因,水到渠成,當然它的產品也是特別棒。
記者:中國的絲綢藝術源遠流長,如今隨著藝術衍生品及文創產業的發展,絲綢也滲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被人們所喜愛。那么,它多用于哪些領域,又有怎樣的創新?
絲綢一般適用于三個大方面,第一是服飾,第二家紡,第三作為工藝品或藝術品。做服飾當然是主要的,像旗袍、居家服等。家紡這一塊我覺得做得越來越多樣化,以前大家都會把功夫花在衣服上面,床單只是一個舒適就行了,但是現在不得了,講究美觀和搭配,一套不錯的床品也是價格不菲。
真正在市面上流通較多的是絲巾,既可以掛墻上,當做裝飾品,又可以送人,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文化產品。它作為獨立的藝術品,用于酒店懸掛或者是居家擺設。國際友好往來的時候,作為國禮贈與他人,相對來說,絲巾極具裝飾性、文化性和欣賞性,它的風格主題也往往會比較突出。
有些絲巾是與知名的藝術家合作的,一些是屬于纖維藝術的概念。館內有一塊絲巾叫“龍的眼睛”,當時深圳一家公司請了世界上八個不同的地區和國家,做了八塊絲巾的設計。其中有一款是法國藝術家專門為絲巾而設計,他本身是平面設計師,公司有了版權之后,買斷了圖案的使用權,做了各種創意產品,也用于衣服、包包等等上面。法國的也有專門一類是與藝術家合作的簽名限量款。
現在也比較提倡文創,我們有主要的合作伙伴。基本上是提供素材、創意和概念,他們來做設計,比如說像這次法國絲綢展,也做一些衍生品。最后他們選的是新古典主義里面的幾塊圖案,專門做成漂亮的絲巾,供觀眾挑選紀念。
記者:您認為當下如何普及絲綢知識,宣揚傳統絲綢文化,重塑絲綢歷史價值。博物館在這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隨著展覽序幕的拉開,系列活動也同步展開,您有怎樣的期許。
有兩個體系,一是展覽的配套活動,比如安排了不少的講座,又比如說里昂之夜、巴瑟爾之夜,活躍度更高。此外還有培訓班、興趣班,如古今中外提花研習班、法國時裝迷你時裝設計工坊等等,都是圍繞展覽為核心的做法。
二是藏品,有一個培訓班是專門是針對中國的設計師,與中紡中心一起合辦,他們會具體深入地來看展學習,這點非常重要的,是博物館面向專業人士的推廣,學以致用,這是一種形式。另外,我們11月下旬馬上要推出一個“西方內衣展”,會和浙江理工大學合作,學設計的人來看我們的藏品,同時幫館里做一些細致的卡片,及一系列的創意設計,這些就是基于藏品延伸出來的創新理念。
與我們合作的是上海東華大學的團隊,在復制19世紀的巴瑟爾的服裝的同時,還做一些時裝的創新設計。與院校合作,讓他們把這些文物開發利用起來,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讓文物活起來”。拿出來觀賞是一種,但真正能夠用到今天的設計里面,我覺得更加重要,所以我們會用比較大的努力來做這件事情,科普又惠民、回饋于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