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工藝美術>知識小百科>

    知識小百科

    造型·表現領域十八字教學法

    2017-11-16    來源:美術報    編輯:張警文

    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美術課程劃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

    何為“造型·表現”?《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給出了明確定義:“造型是具有廣泛含義的概念,但在本學習領域中指的是運用描繪、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創作視覺形象的藝術創作活動。表現則是通過美術創作活動來傳達觀念、情感和意義的過程。”造型·表現領域教學方法很多,筆者把多年教學實踐經驗歸納為十八個字。

    “自觀看”

    “自觀看”就是學生自身的觀看,是學生主體關照自我內心的觀察。造型·表現領域教學不能用教師的觀察代替學生的觀察。

    表現源于觀看,“造型·表現”首先要注重觀察能力的培養。這個道理顯而易見,但在實際教學中,時有教師越俎代庖,包辦學生的觀看,“自觀看”變成了“師觀看”。造型·表現領域教學必須凸顯學生主體性,把觀看權還給學生,并給學生觀看創造必要的條件。

    在造型·表現領域教學中,除了要教會學生整體地看、比較地看、立體地看,還有引導學生形式地看。形式原本就存在于自然之中,藝術表現的含義,就是找到恰當的形式語言。形式語言是從物象中升華而來的,面對物象,要體察美感,挖掘其背后蘊藏的形式要素,尋找表現的可能。形式地看其實就是尋找物象的啟示,對接過去的經驗,進而生發出種種可能。這種對接,這種生發,與觀看者個體相關,并因個體的差異而多姿多彩。觀看就是找尋,找尋的意義在于未確定,觀看之途如果導引太多,就會影響觀看的廣度和深度,丟失許多感受和發現的機會。美術學習快捷不是好事。

    “慢體驗”

    體驗式教學,由于有主體的參與,被教學界普遍接受。體驗是美術學習的最基本方法。繪畫語言只有與客觀物象恰當對位才有生命意義,對物象的體察和內心的感悟是實現這一對位的途徑。理想的美術學習應該是觀察、感悟、嘗試表現、甄選語言的過程,是悟道。這個過程是緩慢的,長期的,是“慢體驗”,不可能一蹴而就。造型·表現領域教學倡導“慢體驗”,就是要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和時間去體驗,去嘗試。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滿懷期待,適時導引,千萬不能為使學生接受得快而過早派送方法。筆者認為,美術學習,“慢體驗”比“快接受”更重要,就如吃東西,不經過咀嚼直接下胃,你無法品味食物的滋味,同樣,來自于教條的所謂“方法”,如果缺乏體驗,你就無法體會到它的深刻性。

    繪畫的創新通常是對常規的背離和對成法的顛覆,造型·表現領域教學要肯定由學生個體感受而來的“不一樣”的價值,而“慢體驗”是學生獲得“不一樣”的保障。

    “真嘗試”

    嘗試是體驗的外化過程。造型·表現領域教學要給學生嘗試的時間、空間。不給足夠時間,不能犯錯的“嘗試”都是“偽嘗試”。

    在美術學習中,主體嘗試更多表現在“嘗試錯誤”上,“嘗試錯誤”是美術專業技能形成的基本通道,更是表現語言拓展的主要途徑。造型·表現領域教學運用“嘗試錯誤”理論就是要尊重藝術學習基本規律,重視嘗試過程,挖掘嘗試錯誤的教學價值。“嘗試錯誤”的關鍵是適時糾錯和有效干預。主體嘗試過程中,會出現許多錯誤,正確對待和適時糾正錯誤,有助于學生篩選錯誤,找到正確的反應,形成聯結。要實現有效干預,就要正確地認識“錯誤”,不應見錯就糾,要看出現的錯誤有沒有演化的可能,如果可以利用,我們不妨“將錯就錯”。教師還要明白不是與老師認知相左的東西都是錯誤的,要有一定的寬容性,防止扼殺學生藝術個性。

    嘗試肯定會出現錯誤,“真嘗試”和“偽嘗試”主要區別就在對待錯誤的態度上。造型·表現領域教學要避免學生怕“錯誤”,教師恨“錯誤”的教學通病,大膽“真嘗試”。

    “點設計”

    我們倡導“慢體驗”,鼓勵“真嘗試”,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置身事外。相反,對教師的視域寬度,技能高度,文化深度,教學設計的巧度,教學方法的準度等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造型·表現領域教學時間總量有限,教學可以考慮“點設計”的方法,化整為零,把藝術觀念和表現形式分解為若干點選項,然后分別與具體題材整合,形成“點設計”微課程。“點設計”簡單說就是主題+藝術點選項,這里的+可以是汲取,可以是借鑒,可以是嫁接,也可以是異變。這里的點選項可以是觀念,可以是風格,可以是流派,也可以是畫家。“點設計”微課程可以根據教師自身的特長來構建,比如三潭印月+解構、江南水鄉+印象派、水墨靜物+林風眠等等,還可以把“點設計”課程系列化,形成課程群。

    “逆思維”

    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對立面的方向發展,從問題的相反面深入地進行探索,樹立新思想,創立新形象,這樣的思維方式就叫逆向思維。逆向思維也叫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是美術學習帶給人的最有價值的素養,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本源。造型·表現領域教學要提供“逆思維”生存土壤,著力培養創新能力。潘天壽先生說:“藝術不能雷同,不相同才是藝術。”造型·表現領域教學中對待常規成法,應該有兩種態度:一是驗證、運用;二是懷疑、顛覆。持驗證態度,指向是“可以”,找出處,走進去,進而就是“他為我用”。持懷疑態度,指向是“可能”,知常為反常,了解他人之法,就是為了規避他人之法,尋找屬于自己的“不一樣”。前者借后者創,兩者互補,但從美術學習最終目標看,后者更為重要,它是繪畫表現的創新路徑。

    “正評價”

    正因為美術教學中“錯誤”是有價值,所以我們不能急于否定。造型·表現領域教學評價可以采用“正評價”:發展為本,鼓勵為主,關注學生差異,尊重和認可學生個性化的價值取向,因勢利導,促進學生個性的多元發展。“正評價”的核心就是包容和鼓勵。

    “正評價”并非沒有標準,只不過這個標準的特征是不唯一。“正評價”價值取向就是要放大美術教學過程中的正能量。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