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工藝美術>知識小百科>

    知識小百科

    名作欣賞課怎么上 12位老師各顯身手

    2017-11-16    來源:美術報    編輯:張警文

    如何借用美術學科的屬性,使用獨特的教學方法,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讀圖能力,引導學生正確運用圖像邏輯和圖像意識體會經典美術作品的深意,是當下美術鑒賞課教學的重點。依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美術學科包括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創想能力、審美判斷、文化理解五大素養。而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具備了呈現圖像識讀、審美判斷、文化理解三大素養的充分條件。為此,10月23至25日,在杭州學軍中學紫金港校區舉辦了浙江省2017年高中美術課堂教學評比活動。此次活動由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主辦,杭州市基礎教育研究室、杭州學軍中學承辦。主題“聚焦經典·名作解讀”,是基于核心素養的全省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展示和交流活動。此次教學評比挑選了湘美版高中《鑒賞》教材中的《敦煌壁畫》、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王希孟《千里江山圖》、范寬《溪山行旅圖》、蔣兆和《流民圖》、林風眠《白衣女》、米開朗基羅《大衛》、維米爾《畫室》、倫勃朗《自畫像》、馬奈《草地上的午餐》、畢加索《格爾尼卡》、安迪沃霍爾《夢露》12個內容。各地市選送了12節課,呈現了其中8個經典課例。12節課精彩紛呈,堪稱視覺藝術的盛宴。

    精讀作品

    提高學生圖像識讀能力

    圖像識讀是指對美術作品、數字圖像、影視作品或生活中各種圖像符號的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以及材質、技法和風格特征等的認識、比較與辨別。由于圖像比文字具有更強的直觀性和真實性,圖像識別能力對人們提取、認知、判斷圖像信息顯得尤為重要。關于這點,12位老師從不同角度切入教學對作品展開了識讀:從倫勃朗到維米爾的西方繪畫光影藝術解讀;從《韓熙載夜宴圖》到《千里江山圖》看中國傳統繪畫長卷形式;從《流民圖》到《格爾尼卡》對比中西繪畫同類題材表現方式的截然不同;從《敦煌壁畫》的千年華彩穿越到《瑪麗蓮·夢露》的流行藝術……用語言、方法及教具,讓學生從對形式的直覺到對形式因素的分析,從動態的感知到靜態的剖析,具體、直觀地欣賞和解讀繪畫作品。在《韓熙載夜宴圖》課上教師通過角色扮演、情境創設、師生對話、體驗探究等方式,在游戲中讓學生由淺入深地走進作品,多角度多層面鑒賞作品,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了學生從視覺形象中發現、尋找問題的能力,并體會作品的形式美感,感悟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人文底蘊。《敦煌壁畫》課上,教師通過莫高窟洞窟3D虛擬實景畫面和比較式鑒賞方法對南北朝、唐代壁畫進行了賞析,又運用圖像元素拆分重組的方式,從視聽、手工等各方面體驗敦煌壁畫的內在的形式美和材質美,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敦煌壁畫的大氣磅礴和盛世華彩,感悟佛教藝術的內在精神。學生不但關注美術形式和風格、寓意的發展空間,更是將作品放在了完整的文化語境之下解讀,帶著審美的心理理解美術作品,并獲得聯想與體驗。同時,教師們靈活的多媒體運用及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學習內容更直觀化、生動化、客觀化,全面推動學生知識的深入學習,大大提升了學習的興趣與能力,更是加強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自主探究

    提升學生審美判斷能力

    審美判斷是指根據形式美的原理,感知、分析、比較、詮釋美術作品中所隱含各種美的因素,分析和辨別生活中的視覺文化現象,進而做出自己的看法與判斷。不同階段的人在審美形式、審美能力、審美感受、審美價值等方面存在著差異。而高中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熟,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審美廣泛,求知欲強,渴望接受新知識和新觀念。在《格爾尼卡》課上,教師導入時先后為學生展示了三組圖片:一張真人眼睛照片,兩只畢加索作品中截取的畫面眼睛,《格爾尼卡》畫面中的八只眼睛局部。通過連環提問,讓學生回答眼睛傳遞出的情緒。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但卻是借助自己的想象與聯想,調動自身的感受能力在品讀畫面。又如《瑪麗蓮·夢露》課上,學生對作品的第一反應是“畫面中這個人我認識。”緊接著疑問就來了:“她被藝術家惡搞了嗎”“藝術家要表達什么?”我們在欣賞《流民圖》這樣傳統再現性作品時,相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符合了學生的現實經驗和欣賞習慣。而像《格爾尼卡》和《瑪麗蓮·夢露》這樣的現代表現性作品的感知不是日常意識和習慣所能實現的,因此學生的審美判斷必然存在主觀性。《瑪麗蓮·夢露》課上,教師通過對作品內容、形式、色彩的分析以及藝術家作品和風格的解讀,讓學生了解到波普藝術流行的、重復的、大眾化的藝術特征。并讓學生在小組創作中體會波普元素在生活中的運用,感悟“人人藝術、藝術人人”宗旨。教師從點到面,層層遞進,引導學生在不斷的提問中思考回答,從對形式的感知到對情感的體驗和對內容的理解,接著就是想象與再創造,最終實現審美判斷主客觀的統一。很好的是此次參評的幾位老師,在對作品講解時,把自己的判斷用推測性的語言(“老師感覺到……”“老師體驗到……”等非定性語氣)引導學生去感知、分析、體驗、評價作品。學生在自我分析和自我驗證的過程中體會到審美的過程,樹立了正確的審美態度,達到情景交融的審美境界。

    博采眾議

    發展學生文化理解空間

    在鑒賞美術作品時需要考慮它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從美術作品背后的故事、藝術家的美學思想、文化背景等角度來分析、詮釋和理解不同國家、民族優秀的文化內涵。世界各國的美術作品往往反映了不同國家的歷史與文化,而美術學習幫助人們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意義,學會珍視中華優秀文化,理解、尊重人類文化的多樣性。

    例如《千里江山圖》課上學生有感而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教師通過情境巧設、對比分析、動態解析等方法,以遠觀千里之勢、近賞技法之妙、微觀情誼之濃三個環節環環相扣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究出了作品的藝術特色,并深刻地感受到了畫家的人文情懷,產生了和畫家的共鳴。“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古人巧妙的運用高遠、深遠、平遠“三遠”法,把觀者引向萬千世界、引向無限時空,將自然與人類的性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山水之大,氣勢之堂皇,正是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哲學精神。又如《格爾尼卡》的憤懣痛苦,《流民圖》的悲天憫人,都在用藝術訴說著戰爭的苦難,控訴施暴者的罪行。《韓熙載夜宴圖》從一個人的側面,生動地反映了當時那個時代的風貌,更真實揭露了政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倫勃朗《自畫像》則是為大家揭開了一位傳奇畫家濃縮的人生,讓學生感悟倫勃朗“畫如人生、人生如畫”的精神獨白和堅持不懈的藝術精神。這就是一幅畫,一位畫家、一個時代帶給人們不同的思考和文化理解,藝術的魅力即在于此,課堂的魅力亦在于此。

    12位教師,始終圍繞著高中生所需要的三大美術核心素養展開教學,課堂教學的亮點頻出,教學內容挖掘深入有力,教學方法各有千秋,探究活動組織實實在在,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也很好地體現了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這樣的現場課堂教學研討的形式,受到廣大教師的喜愛,現場來自全省各地和省外的300多名觀摩教師掌聲不斷,達到了通過研討提升教學水平,以交流學習引發大家對中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思考與研究。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