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畫家從北京歸來,就有一些阿諛奉承者豎起大拇指,滔滔不絕地宣講起來,不愧是名家導師班的學員,這下可厲害了,畫得比以前好幾倍,畫價也節節高。
書畫家赴北京、杭州、廣州、南京等地充電成了時尚,汲取新的血液,開闊眼界,加強技法,這無可厚非,活到老學到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是說學無止境嗎?這一潮流尤其進京者居多,可是,也有好多書畫家進京不是去學習研修,而是尋找一種突圍,怎么樣運作作品有賣點。
有位畫家,去北京半年有余,回來后見朋友便聊進京心得,說在某某大家的工作室學習后茅塞頓開,受益匪淺,說得天花亂墜,還不時打開手機,炫耀與之合影、批改作業等等圖像。時隔月余,在北京一家知名網站任副總編輯的朋友來采風,說起這位畫家北京之行時,他直言不諱地說,什么學習,純屬無稽之談,晚上住他辦公室,白天不是去宋莊,就是去798、琉璃廠等地閑逛,順便兜售晚上畫的作品,來維持生計,一來二去地熟悉了一些北漂藝人,也就有了手機上的圖像視頻,這不奇怪。
從地方去京城的書畫家不計其數,有成功者,也有被淘汰返鄉的,大多都呆在畫家村,久而久之成了北漂一族的藝人。北漂就是北漂,這沒什么見不了人的事,人要生存,總得有個活法,靠自己的手藝養活自己,甚至一家人,很光彩。但有些書畫家,不去這么想,以“研修”的名義去北京“試水”,成了說啥都行;失敗了就拿“研修”當“遮丑布”,即使失敗了,這也不是丑事,為何刻意去遮掩,一沒偷二沒搶,只不過不適應而已。
一部分書畫家在北京跟一位有名望的導師,做工作室助教也好,高研班成員也罷,目的只有一個,扛上導師的大旗,全國各地搞起師生巡展,書畫作品不僅買得俏,還不斷升值,這是一種書畫營銷手段,依靠導師的人脈來投機取巧,不能不說有頭腦,順應時代潛規則,這是一張絕好的牌。然而,長此以往,不但沒有把導師的長處學到,反而把以前的基礎弄丟了,畫風成了三不像,只能是一種怪異的風格呈現給受眾,愛,卻難以說出口。
(作者為媒體人、藝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