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濤的山水畫作品,之所以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因為他的畫既散發出古典氣息,又具有現代形式意味。他的畫多取大山大水,層層疊疊,滿構圖,滿而不塞。畫面的空間藝術處理,顯然來自傳統山水畫,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空間結構理論。如:《無聲的風》一畫中,近處的村落,中景的荷塘,遠山上的林木、流泉等,都歷歷在目清晰可辨,觀賞者似乎可以循著畫家的導引,邊游邊賞走入畫中,達到心目相融的慰藉、滿足和愉悅。云,作為傳統山水畫的構成原素,在葛濤那里被反復采用和強化。云有時作為實形,成為畫面黑白灰構成的組件;云有時作為虛體,起到推移層次空間、化實為虛的妙用。“云無心而出岫”,無心而無聲的云,一旦被有心的畫家,作為畫面構成原素來靈活使用,就給山水畫灌注了生機和靈魂。
中國山水畫的空間結構理論,與西方風景畫大異其趣。古典山水畫所蘊含的中國精神、中國氣派和中國特色,是我們民族最可寶貴的資源。在山水畫理論方面,宋代產生了郭熙的“三遠”說和沈括的“以大觀小”說。是“三遠”和“以大觀小”理論,共同構成古典山水畫的理論基石。關注葛濤的山水畫,也許與我的個人偏好有關,在我眼中,葛濤以自己的繪畫語言形式,恰當地對古典山水畫獨特的空間理論思維,作了視覺的詮釋。葛濤雖屬當代年輕畫家,但,葛濤對傳統有較深的研究和敏慧的體悟,他的畫多有宋代大山水的氣勢和精神,有傳統圖式的痕跡和轉換性創造,而少有西方寫實繪畫的機械模擬。
葛濤的山水畫作品,清秀、清靜、清雅,雅俗共賞。如:《丹霞盡染千巖秀》、《悠悠故鄉云》、《山谷晨曲》、《家住白云間》等作品,畫面上濃淡干濕豐富而不漲目,粗細疾徐變化而不燥厲,筆墨嫻熟,整體而凈潤。葛濤的大山水圖式脫胎于傳統繪畫,葛濤的筆墨,卻被他巧妙地整合為畫境和情感的載體,進而開顯出山水畫的現代精神和現代氣息。
劉繼潮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原安徽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