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銘長方形端硯
黃易銘玄武端硯
黃易摹武梁祠畫像石硯
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又號秋庵,別署秋影庵主、散花灘人等。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善書畫、篆刻,是清乾嘉時期著名的金石學家。
常言道:“將士愛馬,文人愛硯。”古代文人寫字繪畫,必不可少的工具即是硯臺,筆耕不輟,須臾不離,終生相伴,相處日久,必生情愫,乃至用硯、愛硯、藏硯并重。歷史上有許多文人亦是藏硯家,如清代紀曉嵐、金農、高鳳翰等。這些硯均有濃濃的書卷氣,從而在眾多古硯中形成獨有的一個門類,即所謂的“文人硯”。天津博物館藏硯甚眾,現初步檢索三件經黃易收藏銘刻的各具不同特點的硯臺,與大家探討。
黃易摹清代武梁祠畫像石硯。該硯長12厘米,寬13.5厘米,高6厘米。一面為硯堂,右上署銘:“漢武氏石室碎石柱,因材為硯,補刻缺字。黃易。”背面刻人物,硯四側分別刻銘:“此亭長(半字),前石室‘此亭長’三字今缺。”“藺相(半字)如,趙臣也,武梁祠像初拓本‘藺相’二字尚露。”“公子無(半字)獲于外黃兄,左石室今少‘無、兄’二字,‘獲’字亦損。”“于王舟(半字)、王勝(半字),祥瑞圖今少‘舟、王、勝’三字。”由硯銘可知此石硯是黃易為武梁祠銘刻的,以武氏祠碎石制作并四側銘文,字跡記錄了當時銘文現狀。
黃易銘清代長方形端硯。該硯長12厘米,寬8.6厘米,高3.7厘米,長方形小硯,光素無紋。硯體小巧別致,雖無紋飾,反而顯得素雅大方,堪稱無工大美。石上有數處蟲蛀紋,或為端石中麻子坑石材,應是優質硯材而制,故而硯面光潔潤澤。硯一側銘文“乾隆六十年十月八日杭人黃易得于湖上”。
黃易銘明代玄武端硯。該硯長22厘米,寬15.2厘米,高4.3厘米。腰圓形,硯池與硯堂相交處浮略玄武,硯背作寬邊框,中間約15枚星眼柱,兩側有銘,一為楷書:“如星之聚,睒睒其光,或疏或密,或低或昂,其硯之璞,為此一方。乾隆丁酉七月錢塘黃易識。”一為行書:“小蓬萊閣遺硯,辛丑十月經海上得歸,心愉目嘗,古歡無量,因記數語藏之梅巖,豈非墨林韻事耶!漢陽萬中立。”下鈐“萬”字印。
——摘自王璐、蔡鴻茹《硯蘊儒雅——天津博物館藏黃易銘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