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工藝美術>藝術人物>

    藝術人物

    王中軍:品質,是對這個美術館的訴求

    2017-11-08    來源:南方都市報    編輯:張警文

    白墻松影、綠地牌樓,建筑立面是西方的極簡風格,199棵松樹又讓空間充盈著東方的禪意。這里被譽為北京“顏值最高的美術館”。由華誼兄弟創始人、董事長,王中軍策劃并創立的“松美術館”(SongArtMuseum)近期向公眾開放,開館首展“從凡·高到中國當代藝術”亦揭開帷幕。

    近年來,王中軍在海內外拍場頻頻高調出手,松美術館的建立,終于滿足世人好奇,得以對他的富庶藏品略窺一斑。王中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里的每個展覽都是付出心血的展覽,“品質,是對這個美術館的訴求。”

    選址

    由賽馬場“老房改造”的美術館

    “松美術館”的前身是一個荒廢了20多年的賽馬場,位于順義區溫榆河畔,總占地面積22000平米,整體空間呈狹長形。王中軍與設計師溝通,房子的主體使用黑白兩色,極簡主義的現代風格,出于對中國建筑根深蒂固的喜愛,又在美術館主體建筑的兩側,一邊放一個斑斑駁駁的古牌樓,另一邊修一座四體通透的古建。

    “最早不知道園林應該怎樣呈現,后來突然想到院子里應該就只有一種樹———松樹。”王中軍告訴記者。“松美術館”這個入情入境的名稱由此而來。王中軍說:“無論從造型、美學還是生命力來講,松樹都是最好的一種樹。”

    陳列

    從凡·高到中國當代藝術

    松美術館開館首展“從凡·高到中國當代藝術”,由范迪安擔任學術主持,青年策展人常天鵠擔綱策劃,展出王中軍20多年來的經典藏品以及他個人的部分畫作。展覽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印象派及西方現代藝術”為展覽重點,囊括王中軍以印象派為主體的西方經典油畫庋藏,包括凡·高《雛菊與罌粟花》、畢加索《盤發髻女子坐像》、弗朗西斯·培根《抬手的男人》、莫蘭迪《靜物》等珍罕佳構。

    常天鵠介紹,《雛菊與罌粟花》是凡·高巔峰時期的代表作,這個時期,凡·高的關注點從“他者”轉向了“自我”,而“亂筆”成為他的一種主體性的個人符號。

    第二部分“中國現當代藝術”,展出20世紀早期油畫家直至當代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的作品,包括艾軒、楊飛云、陳逸飛、何多苓、方力鈞、張曉剛(微博)、王廣義、岳敏君、曾梵志、劉野等。第三部分為“王中軍的油畫”。

    “王中軍站在中國和西方現代以來的藝術發展的路徑上形成他的收藏序列,形成了一個學術亮點。”展覽學術主持范迪安表示。

    定位

    不敢說最具規模,但敢說最具匠心

    王中軍收藏的第一幅油畫,是20多年前花一萬多美金買下的一幅艾軒的作品。“我的收藏,確實比較遵循自己的審美取向,不太受別人影響。”

    早期,學院派畫家靳尚誼、羅中立、何多苓、艾軒等的作品是他的心頭好。繼而涉及20世紀早期和中國當代藝術,陸續收入囊中的譬如常玉、吳冠中、趙無極的畫作,或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等85美術新潮以來被市場推上風口浪尖的中堅藝術家的代表作品。近幾年,他在西方的印象派繪畫上投入最多。作為古典藝術和現當代藝術的過渡,王中軍表示,“印象派繪畫是最感動以及打動我的。”

    “這些年我賺的錢幾乎都買了藝術品,買完有時候也后悔,但愛好是控制不住的。”王中軍說。

    “松美術館”是王中軍的第一次嘗試。開館不久,儼然已成北京的一座新的文化地標。王中軍要讓人看到中國人做美術館時硬件上“超級講究”的態度,“不敢說它最具規模,但我敢說它最具匠心。”

    至于未來規劃,王中軍透露,松美術館不設館長和策展人,首要目的是分享自己的藝術收藏,未來如果有好的展覽,可臨時搭班子運作。“我覺美術館承擔起美育的功能,也是對社會的一種貢獻。”

    編輯:江兵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