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頻
賀炳南由祖母養育成人,年少的他似乎對學習詩書畫興趣廣泛,這得益于家學涵養。賀炳南八歲學畫,先臨習父親留下的畫作,但他很快感到資料貧乏。他問這些山水畫是怎么畫成的,祖母嘆了口氣說家里沒有收藏,他父親是看了附近真山水后臨寫的。這似乎啟發了賀炳南。十四、五歲時賀炳南帶了干糧出門,對無錫到宜興一帶的山嶺峰巒和河流湖泊進行觀察,寫生無數后始知古人繪畫中的皴染諸法皆來于自然。通過實地寫生,賀炳南逐漸領悟畫理,實踐無數后善用水墨,設色講究層次,多用復色,尤長于青綠山水,并演變而自成一格。
賀炳南屬于天才型畫家。沒有文史資料記載賀炳南在自學繪畫時進入什么學校學習文化,但他在20歲時考進了南京國民大學。但祖母病倒的消息使賀炳南不得不含淚退學。他回家后不久祖母即撒手西去,賀炳南變賣了僅剩的一點家產,只身到上海謀職,旋即考入上海中華書局任國畫編輯。說是當編輯,其實是個實習生,薪水非常微薄。他讀到《周易》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段話與他的心境十分契合,于是將名字改為“天健”。那時賀天健寄住在山東路上一位朋友的畫店,白天畫畫,夜里便睡在畫案上。直到他逐漸熟悉了市場和收藏者的喜好,這才打開局面。賀天健這段人生軌跡似乎最能代表其時海派畫家的生存狀況:平民出身,自學成才,從外地來到上海,以賣畫為業。既是賣畫,就得考慮市場,這恰恰吻合了海派繪畫的一大特征:雅俗共賞,勇于創新,能夠得到市場的認可。
賀天健在畫壇的起步約在1912年。回想海上畫派振興之初,早期能排得上號的,屈指數來也就二十來人,代表的有四位:任伯年、吳昌碩、虛谷和蒲作英。憑著天才加勤奮,賀天健先后臨習清初吳歷、石濤、石溪、梅清、漸江等,后取法宋元諸家之長,終得“宋人格律,元人筆意”。1933年,賀天健先后主編《畫學月刊》和《國畫月刊》兩份專業雜志,對中國畫論作了深入探討。他還注重中國繪畫史研究和藝術修養的綜合提高,常游覽名山大川,并將傳統筆墨與在自然中發現的山水之美融為—體進行創作。其作品呈現出法度謹嚴、布局變化多端、筆墨清邁俊逸、意境幽遠的特征。至1939年賀天健一躍而起,在海派山水畫創作上新意迭出,有所建樹并有所突破。
所謂“畫者”指的是對于畫理孜孜不倦的求索者,即用腦畫畫者也。賀天健很早就認識到了學山水畫和學畫山水之間的區別,為此他提出了山水畫與現實之中的真山水有著本質的不同。賀天健認為世界上有三個山水境地:一是人世間的山水實境,二是唐宋歷代詩詞里的山水意境,三是山水畫里的山水形境。
因著“四王”一派的畫家常在畫上題寫臨仿撫擬某家筆意,賀天健因而究溯根源,上溯宋元后才恍然大悟:“宋元人的畫所以好,是從真山水里去學來的。”由是他以師法造化來要求自己。某次,賀天健坐牛頭車穿梭在重山峻嶺里,發現大多數山是土肉重,石頭少。從遠處望去,山頭疊搭扭旋處向四面落下的形象像極了山水畫技法中的披麻皴解索皴,或者說披麻皴解索皴就是取法自然,這才恍然大悟。賀天健意識到學山水畫不過是從古人的作品中學習技法,而學畫山水則是在有了理法上的修養之后將真山真水描繪成一幅具有審美價值的畫作。從學山水畫到畫山水畫,再到賀家樣山水,賀天健最終自立了門戶。
隨著年齡增長閱歷豐富,畫理思路日漸成熟的賀天健,懷揣一腔對中國繪畫藝術的鐘愛,將其演變成一項神圣的事業。這個時期賀天健出任多家藝術學校的國畫教授,并在上海、北京、無錫和天津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藝術家要用作品講話,現代海派山水畫的基石在夯實,賀天健的影響力始終在盤旋上升。有人評價賀天健的畫是豪邁、英爽、秀勁、逸宕、精奇、偉麗,在近代給畫史上可以列入大家之林。
賀天健的《關山圖》,畫中樹林漫山遍野,霧氣漫漫與茫茫水面相呼應。畫面近處有一院落,幾間房舍錯落有致,屋內有兩人似在閑談。門口一女子正探頭張望,看院外一孩兒玩耍。不遠處一人騎驢前行,一人隨后。此畫題識:“平生最有荊關意,終覺倪黃一派平。不是縱橫矜俗眼,老夫筆底若天成。丙子歲暮,飲酒十斗,制此奇境,十日成之。江左賀天健并題。”該畫的構圖在局部上借鑒了宋畫《雪麓早行圖》。作為大幅畫作,山、水、瀑布、人、動物、樹木、橋梁、屋宇、樓閣俱全,可謂繁復。但由于章法結構毫不松弛,是以“S”形的山路為主線貫穿全畫,宛如一條飄動于層巒疊嶂之中的玉帶,使得境界愈覺邃遠而空靈。
社會給予畫藝成熟的賀天健以極大的活動舞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畫壇迅速涌現一批主題創作型藝術家。其中既有善傳統繪畫者,亦有融通中西者,如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石魯、賀天健等,他們以“為祖國河山樹碑立傳”的豪情投身于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創作。綜觀這一時期賀天健的繪畫藝術,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其一,在前期汲古而開今的基礎上,于新時代火熱的生活氣息中尋求靈感,進而以傳統之筆墨,為祖國山河立傳,亦為新時代造像;其二,賀天健以其敏銳地把握時代氣息的天性,響應“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之號召,極具激情地投入到主題創作中。他的作品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見證和藝術文獻。
創作于1958年的《九皇山梅山水庫》便是賀天健嘗試以傳統筆墨表現社會主義建設成果的代表作之一。畫面取俯瞰式構圖,畫重疊的山崗、平遠的河水,也畫新時代的事物——深山中由鋼筋水泥筑起的水庫,獲得咫尺千里的效果。而創作于1960年的《紅旗無數上高峰》,一簇簇鮮艷的紅旗插上了山頂,與青綠山脈透出的渾厚感形成強烈對比。這一時期,“松下彈琴”、“幽壑談道”、“宋人詩意”等閑散傳統山水題材在賀天健筆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現實生活。革新的不僅是內容,還有風格。
藝術人生記錄了賀天健的輝煌。
1950年,任中國民族美術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1953年,被中央美術學院聘為兼職教授。
1959年,為人民大會堂上海廳創作《河清可俟圖》。同年,所繪《東風吹到好江山》參加世界美術博覽會,獲一等獎。同年,賀天健繪畫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頗獲好評。
1960年,上海中國畫院正式成立,賀天健被任命為副院長。同年,繼齊白石之后,賀天健成為第二位被丹麥康納美術家協會吸納的中國畫家。
1961年他又應邀為上海豫園點春堂創作了八尺大畫《長松大壑圖》。
1962年,賀天健所著《學畫山水過程自述》一書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
賀天健出身貧寒,完全憑手中的筆搏得名畫家的社會地位。畫院同事邵洛羊對賀天健的描述是:性格豪爽而帶點怪僻,急躁而帶點神經質,天真而又恃才傲物,稱為狂士并不過分。賀天健的朋友谷葦則說:美術圈里的人,特別是一樣年紀畫中國畫的老先生,都說賀天健脾氣壞,喜歡罵山門。賀天健早年自稱百尺樓頭一丈夫,“一枝禿筆走天下”。賀天健也有性格可愛的一面。因他體格魅偉,孔武有力,如旅途間遇惡人惹事,他總會挺身抗擊,從不妥協。他也愛戲劇,年輕時常以京劇丑角中的“矮步”取悅于同道。
賀天健長期居住于上海襄陽南路一所公寓里,名其畫室“開天天樓”。開天天樓里來往客人頻繁,其中以學生朋友同道者居多。賀天健生性好客,喜品茗清談,話語深邃風趣至極,一旦觸及書畫山水儒雅便是滔滔不絕。沈柔堅講他愛描繪垂柳示教,以柳枝為素材,借以抒懷胸臆。久而久之,他把《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詞意表現得淋漓盡致。
賀天健于1977年去世,家屬依照遺愿,將其代表作三百多件捐給了上海中國畫院。賀天健被稱為詩、書、畫的丹青高手,他的山水畫更是別具一格,其特點在于南北兩宗兼取,或者說既學四王吳惲,亦師四僧梅清,后來更上溯宋人,這在當時的山水畫壇是極為少見的。尤其難得的是他取法雖然廣泛,但是卻善于將前人的章法化為自家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