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頻
馮建吳祖父輩崇尚詩書,工琴棋書畫,儒雅家風一直延續不斷。馮建吳5歲時正式進入私塾發蒙,師從仁壽最著名的尹伯莊和胡伯偉兩位先生。馮建吳天性聰慧,記憶力過人,學業成效顯著,深得先生好感。10歲左右,他的詩文技藝猛增,成為入學子弟中的翹楚。馮建吳在幼年時表現出對書法極高悟性,同時據描繪蜀繡的畫譜開始習畫。其書畫天賦深得老輩人喜愛,外公王國楨、祖父馮鹿蓀都不吝指點,使他進步很快。14歲時,老師發現馮建吳進步神速,水平已經超越他們,就向馮家建議應該到更好的學堂就學。馮建吳以優異成績考取剛成立不久的國立四川美專,開始接受正規的學院教育。為找到更好的學校求學,馮建吳翻閱報紙雜志,最后把目光鎖定上海。在征得家人同意后,于1927年登上了東去的江輪。
抵上海后,馮建吳考上了新華藝專的中國畫系,有幸得到繼承了缶翁衣缽的諸聞韻、諸樂三、王個簃等名師面授。1929年初,吳昌碩之子吳東邁等人創辦了昌明藝術專科學校,上述諸家轉任該校教職,馮建吳隨后也轉校學習。天資加勤奮,又善于思考,馮建吳很快就在眾多學生中脫穎而出。他對金石書法做了系統研究,對吳派的寫意畫風進行了認真探索,尤其在篆刻藝術上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王個簃對馮建吳贊嘆有加,與他私交亦最深。在上海期間,馮建吳由王個簃介紹加入了西泠印社。在外求學的4年拓闊了他的眼界,增益了書畫篆刻技藝,并廣交名師益友。
1930年春天,在馮龔兩家長輩的主持下,馮建吳與龔瑞麟在井研正式成婚。有了德高望重的岳祖提攜,馮建吳很快就得到成都文化藝術界的認可。1930年秋,四川美專聘請馮建吳到校任教。此時的四川美專人才濟濟,聚集了本地的和上海、北平等地學成歸來的精英。在交流與交往中,馮建吳遇到段虛谷。段虛谷成名較早,馮建吳當初在四川美專求學時,曾受教于段。現在兩人成為同事,又因審美趨同,遂結為莫逆之交。
因學校內部矛盾,段虛谷和馮建吳決定自己創辦美校,東方美專一開始就決心要做得“高大上”,學科門類齊全,招生告示一發,便吸引了數百名學生報名。但學校的硬件軟件都無法滿足馮建吳等人的意愿和教學實際的需要,置辦教學用具和延攬名師成了當務之急。馮建吳奔赴上海購器物聘名師,他再次見到恩師王個簃,相談甚歡時提請入川。王個簃推薦了黃賓虹,馮建吳上門拜訪,說明原委后竟得到賓虹老的首肯。黃賓虹在川執教一年,讓馮建吳和東方美專的學子都獲益匪淺。
為了聘到黃賓虹,馮建吳付了比較高的酬勞,這對東方美專有點傷筋動骨。學校又樂于資助貧困學子,所以維持學校正常運轉的財力很快就捉襟見肘。不服輸的馮建吳挺身而出,毅然代理了校長職務,把學校所有面臨的困難攬在了自己身上。1933年冬,馮建吳感到心力交瘁,不得不請辭校長一職,回仁壽老家調養。
這期間,馮建吳畫了很多速寫,還做了件很有意義的事。弟弟馮亞珩天資聰慧,對繪畫有著特殊的愛好。馮建吳非常喜歡這個比自己小9歲的弟弟,細心教導,并成功說服母親,帶著弟弟到成都繼續學畫。馮亞珩就是后來蜚聲海內外的石魯。
馮建吳身為教師和畫家,在經濟上一直都很拮據。馮亞珩表示畫藝學成,要遠赴延安。馮建吳為他送行,掏出身上僅有的幾塊光洋相贈,希望他能追求自己的夢想。兄弟倆再次團聚已是10多年后的事,馮亞珩已改名石魯,后成為了長安畫派的創始人之一。
馮建吳游走于自貢、宜賓、樂山等地賣畫。在自貢舉辦的一次畫展上,馮建吳賣畫竟得到兩萬大洋。馮建吳攜巨款回仁壽老家修建屬于自己的別墅并取名“抱一廬”。他成了家鄉文藝界的領軍人物,“抱一廬”也成為當地文人的雅集之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馮建吳回到老家,在仁壽一中代課。除教書外,就在抱一廬整理這些年來的手稿。馮建吳先后整理出《抱一廬詩稿》、《蜀中畫人傳》、《談藝瑣錄》、《山水設色研究》、《太虞印譜》、《成渝兩地展出故宮部分書畫管見》、《石鼓文集聯》、《甲骨文集聯》等書稿。
石魯時任西北美協副主任,創辦了《西北畫報》兼任《西北畫報》社社長。石魯的西北畫報社成立后急需招攬人才,第一個就想到遠在仁壽的馮建吳。石魯征得當地組織同意,調馮建吳到畫社擔任編輯。然而,這次難得的機遇卻被“縣里也需要人”為由拒絕。經幾次爭取還不放人,馮建吳便自行出走。
馮建吳隨石魯參觀畫報社的作品陳列室。這是馮建吳第一次參觀新中國美術成果,他被新筆墨表現的新圖式所震撼。第二天馮建吳到石魯家作客,家里也掛著不少石魯的小品。馮建吳感嘆弟弟創建了自己的風格,石魯則表示筆墨當隨時代,這是美術家的責任。從馮建吳此后的藝術發展軌跡看,他與石魯的這次談話意義深遠。
意外然而又在意料中的事情發生。馮建吳在西北畫報社工作了僅三個月,就被迫回到四川。他白天沉默寡言在田間辛勤勞作,晚上挑燈畫畫。根據趕集獲得的印象,他創作了一幅歌頌農村勞動的工筆年畫《蔬菜豐收》。作品被選取參加全國第二屆畫展,還被選送到日本展出。此畫為馮建吳贏得了榮譽,他連續創作了《蜀江帆影》等作品,參加省級美術展并成為四川畫壇的主力。馮建吳與具有創新精神的石魯畫藝交流,在觀念上影響了創作。馮建吳并不以工筆畫見長,但在寫意山水方面著意追求的是新筆墨和新圖式。
1953年,在重慶黃桷坪成立的西南美術專科學校(四川美術學院前身)為升格成本科院校,在全國廣招人才。當時的繪畫系主任苗勃然和一些國畫專業教師慧眼識珠,建議校領導聘請馮建吳到校任教。從鄉間的泥地里走出來,再次登上久違的講臺,馮建吳非常珍惜這次機會。他毫無怨言地承擔著學校交給的各項教學任務,同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堅持書畫創作和藝術創新的探索。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就整理出了《詩詞學講稿》、《詩詞學雜談》、《篆刻講稿》、《山水畫講稿》、《書法講稿》等十多冊厚厚的教材和講義。
1977年暑假,馮建吳到西安看望石魯。這次相見,不僅僅是噓寒問暖,更有藝術上的共鳴,兩人相約漫游關中。石魯邀請馮建吳為其巨作《東渡》題詩,馮建吳擬就《寄調滿江紅》,用遒勁雄健的八分隸書將詞題寫于畫面:乘風破浪,東去也,電奔雷擊。出昆侖,九縱橫,千里一泄……
馮建吳是20世紀川渝地區現代中國畫的奠基者和傳播人。他于1956年開始在四川美術學院擔任山水、書法、篆刻、詩詞教學,一生桃李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