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闊視野,在學術傳統中融入個人的思考與活力,以年輕學生獨特的視角及藝術表現相互碰撞,激發出無窮的火花,為藝術實踐與學術研究注入更多新的力量,展現未來青年藝術家的創造力和活力。10月14日,“學院本色2017——美術學院學生作品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行。
“學院本色”展覽2015年由中央美術學院發起,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和四川美術學院共同主辦,今年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承辦,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會及北京盛元拓維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支持了本屆展覽。展覽定位為國內外著名美術院校在校生的創作展,是一項長時間、高水平的展覽,旨在充分展現在校生的精神面貌、藝術品位和創作現狀,是展示中國當代高校學生藝術文化核心創意的代表,以及多種藝術形式的互動平臺。
本次展覽共展出來自四所主辦院校在校生的約200件(套)創作作品。作品本身除了個人情感的表達和個性化的審美認知,更多地展現了對寬闊生活的關照和對藝術夢想的堅持。展覽通過專家評審的形式,評出了造型藝術獎、藝術傳承獎、藝術創新獎、贊助人特別獎及提名獎等五個獎項,獲獎作品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區學院美術館集中展出。
同時,“發散與聚合——造型藝術創作的多元性與面貌呈現”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區美術館舉行。研討會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張敢教授主持,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院副院長王穎生教授,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教授,中國美術學院研究生處處長毛建波教授、研究生處陶非奇老師、繪畫藝術學院朱吉明老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副主任文中言老師、繪畫系書記兼副主任周愛民老師、付斌老師、雕塑系書記兼副主任李鶴老師、基礎教研室張姍姍老師及北京盛元拓維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經理岳少茹女士及來自各院校的學生代表共50多人參加了研討會。
研討會上,與會專代表們就造型藝術的創作趨勢,以及中國美術教育事業的未來走向等議題各抒己見。張敢教授率先提出,美術學院在校生平時應不斷錘煉自身藝術語言,以多元的視覺方式呈現對社會的思考,同時培養超越學院教學模式的能力。焦興濤教授認為,美術學院在技法和美術史等方面的教學體系就像一堵墻,決定了所有站在這堵墻和打算離開這堵墻的學生的高度,年輕藝術家們必須在橫向與縱向兩個維度上明確自身地位。王穎生教授指明,“學院本色”展覽的根本目的在于搭建平臺,讓廣大在校生交流所思所想,開闊視野格局,超越技法、材料和觀念的束縛,這對于逐步建立中國藝術家的文化自信至關重要。毛建波教授也倡導,全國的美術學院應該堅持個性發展,年輕學生們也要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形式的純熟性、精神的豐富性、內涵的深刻性呈現不同的性格面貌。
10月18日,由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主辦的“敘·事——中國重點美術院校油畫教學聯展”暨2017年油畫系聯盟教學會議在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展覽匯集了全國九大美術院校油畫系近年來優秀的課堂油畫作品180余幅。
這兩個同期舉辦的美術院校學生作品展,基本上呈現了當代高等院校學生的創作實力和水平,他們的追求方向也可窺一斑而知全豹。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