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工藝美術>知識小百科>

    知識小百科

    材料、技術與景觀

    2017-11-02    來源:美術報    編輯:麥上明

    文/任慧(北京)

      “風格”作為藝術史研究的重要對象,不僅有一定的歷史針對性,還有其自身演變的過程。

      法國自由撰稿人馬爾蒂娜·樊尚著,記者布麗吉特·迪里厄主編的《埃菲爾風格》一書,正是以我們熟知的埃菲爾鐵塔為對象,以豐富的視覺材料詳細解讀了它充滿爭議的誕生,以及其后作為一種時代特征和工業風格的百年歷程。它的形成過程,不僅凸顯了19世紀以來材料、技術、心理體驗等諸多復雜因素在風格研究中的重要性,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現代藝術家的風格意識,他們自覺地運用自身的藝術實踐,探索自己時代的風格。

      埃菲爾鐵塔誕生于1889年,這座舉世矚目的建筑,高達300多米,歷時23個月的工期,在鋼鐵骨架之下,大多采用十字橫梁和鐵鉚的拼裝結構,在現場組裝時僅需300個工人。鐵塔的出現,建立在19世紀冶金工藝突飛猛進,鋼鐵建筑進入全盛時代這一前提下,當時,新建筑風格的引領者主要是工程師,而不是建筑師。埃菲爾便是工程師出身,他所設計的橋梁和鐵塔便以一種夸張的方式展示了建筑骨架的魅力。當時巴黎市內的其他建筑僅將鋼鐵作為內部裝飾或替代木質結構的材料來使用,在一些墨守成規的建筑師看來,鐵這種材料是“俗氣”的,缺乏藝術性。因此,鐵塔被視為技術的展示,而非藝術的展示。而另一些建筑師則認為石頭的可能性已經窮盡了,因而,一種新風格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性”,它要采用新的材料去滿足任何空間與功能的需要。這種新的材料會更輕,同時需要增強拉力和提高抗風性。

      圍繞鐵這種材料的使用,“19世紀的兩大建筑流派由此展開:折中派,崇尚兼收并蓄,提倡混合建筑藝術史上各個時期的風格;唯理派,認為應該服從材料的慣例,試圖在建筑中尋找符合時代要求的基本原則”。埃菲爾便是唯理派的捍衛者之一,他將鐵這種在我們現在看來稀松平常的建筑材料逆轉為一種物品崇拜,用“輕盈”和“力量”來定義新的建筑體系。他通過精確的計算,充分利用鋼鐵的通透性,解決了抗風性的問題。這在當時不僅是技術上的發展,還開啟了現代建筑外觀革新的道路。

      此后,市場、火車站、倉庫的建造,多采用鋼鐵和玻璃的結合,舊式工廠也被改造為巨型loft結構。建筑中混凝土和鋼材的普遍使用,令玻璃幕墻成為可能,這些在我們今天看來習以為常的建筑慣例,在當時則堪稱技術和觀念上的創新,并進一步引發了關于建筑風格和現代性實踐的美學爭論,永久地改變了現代城市、工廠、辦公場所和家庭的景觀。

      隨著鐵塔成為建筑和設計史上的一種風格,它向人們證實了充滿想象力的建筑外觀本身就是一種讓人欣賞的景觀,還可以是充滿象征性的現代藝術和美學的符號。今天,鐵塔已成為日常用品與奢侈品設計的靈感來源,從家具到服裝設計,從紀念品到組裝玩具,展現出它迷人的時尚魅力。

      至此,鐵塔已經具有文化意義上的癥候性,在埃菲爾風格形成的過程中,它不僅是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的象征,還不斷以新的形式出現,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標志著當時那個具有高度創造力的階段在此后各個藝術時期和藝術形式中的延展。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