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工藝美術>藝術人物>

    藝術人物

    陳振濂:盛世國學(三)簡牘書法研究自序

    2017-10-27    來源:美術報    編輯:麥上明

    從2012年開始,美術傳媒拍賣作為一個主體策劃,對我的公益書法拍賣專場進行了周密的部署。首先,是通過各方協商討論,起步伊始,由拍賣公司提出了“學術引領拍賣”的新理念新宗旨。六年來,我們以學術為抓手,策劃了以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國學”為主題的一系列展覽拍賣活動,形成了一個固定品牌。

    2012年壬辰初始時的拍賣主題內容還不很清晰,只是有一個大概的取向。故爾拍賣專場預展,是以同年6月在浙江美術館舉辦的“社會責任——陳振濂書法藝術群展”的題名直接移過來的。但在當時,我已經開始研究藝術品拍賣的形式創新問題了。其時,我撰寫了關于本拍賣項目的“緣起”“后記”長文,以及《我對當代書法專場拍賣的一點認識》(上、中、下)三篇文章。又由徐玉明、吳阡撰寫了《引言》《陳振濂領先于時代的“書畫鑒定與收藏”研究成果群》等評論文章,以及組織了一篇《從鑒定研究到綜合性收藏研究展望——“學術引領拍賣”之釆訪錄》。均集中發表于《美術報》。

    它標志著“學術引領拍賣”登上舞臺,正式拉開帷幕。

    2013年癸巳的專場拍賣,明確提出了“學術引領拍賣”之總目標下的本年目標:“我書即文獻”。根據市場,首先確定主題是符合大眾口味與需求的古典詩詞內容。有蘇東坡組、李清照組、辛棄疾組、明清小品組等適應拍賣市場的作品內容;但為了體現更明晰的“學術引領”的主旨,專門創作完成了兩個子主題:一個是《西泠印社百年史主題文獻研究》專題、一個是《紅木與紅木家具研究》專題。還特別組織撰寫了8篇專論:《沒有新想法決不出手·代前言》、《從“我書即文獻”引出的新話題——“藝術+文獻”的書法收藏新模式》、《論“我書即文獻”》、《關于陳振濂先生“我書即文獻”的當下意義和學術指向》、《“學術引領拍賣”之一例:文人書法?“我書即文獻”?〈書法文獻學〉》、《今天的書法拍賣最看重什么?》、《綜合力·影響力指數與陳振濂的書法專場拍賣》、《陳振濂的書法品牌為什么能做這么大?》。

    2014年甲午,“國學”的理念開始清晰起來,針對專題拍賣中的書法形態而不是美術形態,以新思維提出了書法史獨有的“文化史收藏”的新宗旨。而且因為更主動深入地切入傳統文化專題,我們又發動了一場專題研討,有專論系列文章6篇發表以證其必。《“文化史收藏”與藝術品拍賣》、《陳振濂的“文化史收藏”——〈西泠印社群英譜〉》、《“文化收藏”與收藏文化的區別》、《傳承:〈百年西泠群英譜〉與西泠印社研究史回溯》、《“文化史收藏”與陳振濂的收藏鑒定研究》、《書法在“文化史收藏”中的獨特優勢》。

    而我花了三個月,認真梳理了西泠印社社史,專心致志做了一個《西泠印社群英譜》的專題。因為梳理了百年社史,提出許多珍貴史料文獻,外界反響非常積極。而由“學術引領拍賣”引出的“文化史收藏”新理念的輪廓也漸漸明確,對“國學”的提倡意愿與意識,構成了它的根本出發點。

    2015年乙未,我們心目中的“國學”提倡,已經有了一個清晰的指向并且有了一種希望具體化的展開愿望——“從學術引領拍賣”到“我書即文獻”再到“文化史收藏”,思想軌跡越來越清晰和穩定。正值當時全國都在提倡恢復“國學”傳統,倡導文化自信;“書法”與“國學”之間的關系,便成了我關注的一個焦點。于是在準備本年度公益專場拍賣之前,我也還是一如既往,不憚煩勞,曾組織討論并撰寫、提出了5篇系列論文:《書法與“國學”》、《社會發展與“國學”的必要性——書法的責任》、《在書法中倡導“國學”意識的現實意義》、《書法藝術表現與“國學”的平衡》、《“國學”融入書法:國家文化戰略》。

    最后還有一個題為《匹夫有責》的后記。據此,又順理成章地策劃創作了一個拍賣專題并編成《盛世國學·初集》。而在“盛世國學”的大標題下,包含了“經典新解”、“題記”尤其是“國學二十札”等各組拍品。通過拍賣,把“國學”的基本理念、精華所在、內在邏輯關系等等傳播推廣向社會。既是一場商業拍賣,又是一種文化傳播;又一次體現出了“學術引領拍賣”的豐富內容構成。

    2016年丙申,我們心目中“國學”的意象開始超越籠統的知識傳播方式,而走向分科與細化即學科化。我們首先認定古代“國學”即中國古代學術的第一承載,即是古人的書寫和典籍。于是,第二次高舉“盛世國學”旗幟,創作了一部《中國經典古籍收藏精要》的書法題記。取“中國經典古籍收藏史”的豐富內容,各分“藏書人”、“藏書樓”、“藏書事”三大部分,多列古今名人名事,構成了對“國學”提倡的又一次“書志學”意義上的充分闡釋。當時我自己操刀,也寫了一篇文字;又有拍賣公司與我對談的[釆訪錄]一篇,共兩篇,均作為繼前一年2015《盛世國學(一)》的觀念續篇。確定此一輪標題為“盛世國學(二)”。文章分別為:《中國經典古籍收藏縱橫之2016專業對話·答記者問》、《從“展廳文化”到“日常書寫”——關于書法創作在當下的一個重要命題》。

    2017年丁酉,重新解讀“國學”、第三次高舉“盛世國學”旗幟;以有效組織一年一度的書法公益專場拍賣,便成了我們在現時的當務之急。于是,順著既有的大思路,“盛世國學”繼續推出講求學科化的第三期。同樣是以文獻研究為宗旨的《簡牘書法研究》應運而生。古代尤其是商周之時,經春秋戰國直到贏秦時期并無紙張,文字文章的典籍載體皆是竹簡木牘,先秦諸子百家的智慧學說,皆是依靠這竹木之具才得以傳世。那么,研究秦漢三國兩晉的簡牘書法,當然也就是在重振“國學”雄風。在今年的書法公益專場拍賣中,我對目前“簡牘學”作為早期文獻學形態的分解,基于(1)簡牘的形制與用途。(2)戰國秦簡楚簡系列。(3)兩漢簡牘系列包括西北漢簡與湘楚漢簡。(4)簡牘記載的各種社會內容。最后,如前所述,則以我赴長沙考察簡牘時的一首七律揮毫作書,作為《拍賣圖錄》全書之跋。錄如下:

    《觀簡有感》

    入湘秋客辣先嘗,論藝長沙檢冊忙。

    走馬樓頭究筆墨,里耶城畔考圓方。

    繩穿簡牘成秦跡,剗削八分赴漢鄉。

    知職微書絕世技,妄言民庶執堂皇。

    歲月倥傯,遙想南天,今次的“學術引領拍賣”已經是第六個年頭了。“盛世國學”也進入第三期了。我的工作節奏也越來越快速而繁復,亦不知今后的努力堅持還會遇到多少挑戰?在我近幾年的學術生涯中,上海書畫出版社整理我的四十年舊著新成《當代書學之路》,是一個品牌。河南美術出版社推出《近現代書法研究大系》準備出版50種著作,也是一個品牌。浙江美術傳媒拍賣已經持續六年的“學術引領拍賣”、“盛世國學”;當然更是一個品牌。記錄十年(2012-2021)社會文化變遷的《當代書法“史記”》創作,伴隨著“民生書法”“日常書寫”“閱讀書法”這一連串的創作觀念更新,自然也是一個品牌。這樣的品牌一多,我們就有了一個清晰的社會定位,無論在個人專業方面還是社會需要方面,都能做到“與時代共頻共振”。這樣的要求,在其他美術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等藝術門類里也許就是與生俱來,相對來說并沒那么顯眼和重要;但在最不擅長“同頻共振”的書法界,卻是一個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分水嶺、試金石。一個有志向的書法家,不應該對此無動于衷、漠不關心;而應該主動張開雙臂,熱情擁抱這樣的時代要求。

    2017年10月4日丁酉中秋之夜撰文于湖上千秋萬歲宧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