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產業網>工藝美術>知識小百科>

    知識小百科

    本土藝術學的體系建構

    2017-09-20    來源:美術報    編輯:麥上明

    本土藝術學的體系建構

    評《張強藝術學體系》40卷的建構

    文/邱正倫(重慶)

    張強“本土藝術學體系建構書系”給我的感受有點像藝術學領域內的歌德巴赫猜想。

    面對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書畫創作或者本土藝術審美文化,我們總是習慣于在藝術的細枝末節上下工夫,忘記了學科體系的建構。當我們將中國藝術學同西方理論的宏大結構進行對峙時,也許我們會情急之中將中國古代宗炳的《畫山水序》、謝赫《古畫品錄》作為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的藝術概論而自感驕傲,或者將劉勰的《文心雕龍》以及現代早已過時的文藝概論,采取偷梁換柱的手段來暫時性地做消極應對,借以改變自己軟弱和尷尬的心理處境。

    實際上,無論是從本土藝術的文化特性而言,還是從中國藝術的現代發展的要求而言,將中國藝術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提出來,并展開相應的系統化的研究和建設,都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事。為此,張強和他的“本土藝術學體系建構系列學術著作”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般閱讀意義上的喜悅,而是一種藝術學學科研究態度和研究方法意義上的深刻啟示。

    這種啟示不僅僅在于取得了“本土藝術學學科體系建構”的第一批成果,其涵蓋面寬:從“中國本土藝術學現代化叢書”,到“中國畫學叢書”(《中國繪畫美學》、《中國畫論體系》、《中國山水畫學》、《中國人物畫學》、《國畫現代形態》、《中國花鳥畫學》、《中西繪畫比較》)等,幾乎觸及到了本土藝術學學科所涉及的各個領域;規模宏大:近1000萬字;時間跨度長:從1981年第一本開始撰寫,到2017年基本完成,歷時30余年。

    張強將研究的關鍵點直接深入到了本土藝術學的藝術原理領域。既是在這里提出了大膽的假設、疑問和猜想,也是在這里開始了他破解本土藝術學奧秘的探索之旅。

    在藝術實踐中,張強將自己植根于本土藝術的文化土壤中,同時又不回避現當代藝術的風風雨雨,并一直努力將二者系統而緊密地聯系起來:中國本土藝術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概念,現代化又是怎樣的一個歷程,二者之間究竟能不能夠聯系起來思考,或者說中國本土藝術究竟需不需要現代化,又能不能夠現代化。張強對以往傳統與現代抽象學術關系作了一番清理,他認為那些在探討傳統藝術現代化進程中的思考方式,總是習慣于用中國身份、中國立場、中國方式等等給中國藝術命名。這種命名方式其實與100年前關于中國畫的命名,其邏輯起點完全是一致的。這是一種以防御的心態所導致的自我身份的查詢。

    正是在對諸如此類抽象談論和想當然命名學術思想的批判性清理基礎上,張強尋找到了自己對中國本土藝術如何現代化和如何系統建構藝術學體系的邏輯起點。通過中國畫、中國書法來思考中國本土藝術如何現代化這一宏大學術命題。他曾經規劃編輯出版了“中國本土藝術現代化叢書”的巨大工程,而且首批包括《現代主義書法論綱》、《后現代書法的文化邏輯》、《書法文化:形態描述與經典圖釋》、《現代藝術與中國文化視點》、《蹤跡學:藝術的文化穿越》等都是張強自己的學術專著。

    張強從他尋找和建立的邏輯元點出發,建構和拋出了自己有關中國本土藝術現代化的思想邏輯大綱和本土藝術學的建構體系。

    亚洲国产成人在人网站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