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沅芷《工業之輪在紐約》,1932年作,油畫畫布,214x122公分估價:8,000萬至1億2,000萬港元
香港蘇富比榮幸于9月30日“現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呈獻旅美華人現代藝術家朱沅芷畢生創作歷程中最重要之作《工業之輪在紐約》。此畫是藝術家傳世尺幅最大、且代表其獨創“鉆石主義”風格的大師杰作;亦見證了朱沅芷成為1932年紐約現代美術館喬遷現址隆重開幕后,首位獲邀參展的華人藝術家,樹立了華人現代藝術發展的首個里程碑,別具意義。此作估價為8,000萬至1億2,000萬港元*。
蘇富比現代亞洲藝術部主管張嘉珍表示:“朱沅芷才華橫溢,是開啟中國現代藝術的旅美華人藝術家,歷史上有著不可代替之重要性,藝術價值更是毋庸置疑,是以蘇富比一直以來用心耕耘朱沅芷作品的收藏市場,多年來為藏家帶來不同佳作:1992年,蘇富比是第一家國際拍賣公司把其作品帶到拍場,其后1999年10月,蘇富比更策劃拍賣界首場朱沅芷作品之專題拍賣──『朱海倫的沅芷世界』。朱沅芷的作品數量在市場上相對稀少,但到目前為止,我們不只是拍出最多朱沅芷作品的拍賣行,更囊括其五件最高成交作品之其中四件,成績有目共睹。這幅巨構《工業之輪在紐約》直接由藝術家家族珍藏得來,乃八十五年來首度釋出于市,更是彌足珍貴。”
由中國走到世界的朱沅芷
?
朱沅芷與《工業之輪在紐約》圖片版權:CourtesyofEstateofYunGee
朱沅芷生于中華、長于美國加州,師承旅法歸來的歐菲德(OtisOldfield),接受前衛的共色主義洗禮。1926年,21歲的朱沅芷舉行首次個展,甫受法國慕勒王子與王妃(PrinceandPrincessAchilleMurat)之關注,獲得遠赴法國之機遇,展開其后三年之“巴黎時期”,結識一眾“巴黎畫派”的頂尖人材,并在聲名卓著的博翰珍畫廊(GalerieBernheim-Jeune)舉行個展,藝術事業備受肯定。1930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突如其來,朱沅芷為繼續發展其創作之路,不得不暫別新婚燕爾的妻子褒麗羅史(PrincessPauledeReuss),轉戰紐約開拓嶄新視野。從中國到舊金山,從舊金山到巴黎,再而前往紐約,朱沅芷既具備東方的生命與文化淵源,又適時投身兩次大戰之間、以巴黎為中心的國際現代藝術運動;更為特殊的,是他大半生以前衛先鋒的身份,見證、參與以至推動著美國現代藝術發展,這在當時不利于華僑的美國社會環境中蔚為罕見。
來自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的邀請
1932年,紐約現代美術館計劃喬遷至今日第53街地址,并重新開幕,邀請65位美國出生或具有美國公民身份的藝術家創作,展現本土藝術家的實力。朱沅芷移居紐約雖然不過兩年,卻早已獲得美國公民資格,因此成為這場美國與外國藝術家的重要對壘中,唯一的亞裔代表,亦是最年輕的一位成員。
《工業之輪在紐約》素描稿,23.2x13.1公分,鉛筆紙本,1932年作。(圖片版權/CourtesyofEstateofYunGee)
是次展覽名為“美國畫家和攝影家壁畫展”(MuralsbyAmericanPaintersandPhotographers),由文化名人克斯汀(LincolnKirstein)擔任總監。館方以“戰后的世界”為主題,給予六個星期的時限,要求每位參加者提交一幅三聯屏,以及一幅七尺乘四尺的大作。朱沅芷謝絕一切訪客,每天廢寢忘食,終于完成兩幅標志其藝術巔峰的經典:《旋轉木馬;日光浴者;現代公寓》三聯屏(2014年10月5日,《旋轉木馬;日光浴者;現代公寓》三聯屏于香港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以1,084萬港元成交(估價:500至
800萬港元)),以及更為重要的《工業之輪在紐約》。
“美國畫家和攝影家壁畫展”之后,此作展開了全國性的巡回展出。同場藝術家之中,尚有被稱為“美國現代藝術之母”的奧姬芙(GeorgiaO'Keeffe),其參展作品《曼克頓》(Manhattan)至今列入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館藏(SmithsonianAmericanArtMuseum);而另一位美國現代名家戴維斯(Davis)的參展作品《紐約壁畫》(NewYorkMural),亦見藏于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MuseumofAmericanArt),可見參展畫作的重要性。而中國藝術史中,第一代油畫大師在抗戰之前創作的巨幅油畫都已在戰爭中被摧毀,能流傳至今者,唯有朱沅芷的《工業之輪在紐約》,堪稱是舉世無雙之絕作。
《工業之輪在紐約》
1932年航拍下的紐約曼克頓
紐約經歷過“狂飆的1920年代”以后,成為了全球最矚目的大都會。《工業之輪在紐約》中可見各種相關意象:突顯軍事科技力量的雙翼飛機、工廠煙囪裊裊升起的蒸煙、經典景觀布魯克林大橋、河道川流不息的船只,以及融入北宋山水結構、層層遞進的參天的高樓群等,反映美國在一次大戰以后高速發展的大城市、工業社會與機械文明,并展現朱沅芷對此國際都會的由衷贊嘆。
當中,“工業之輪”的核心,正是一群正在圍圈打馬球的企業家。朱沅芷巧妙透過觀眾視角側面視之,利用陽光照射造成影子,形成一個近似太極符號的陰陽魚,配合馬球員的移動,象征生生不息,喻意這企業家球隊,正是紐約乃至整個美國的心臟與生命之源,支撐這個稱雄海陸空的現代烏托邦。本作載寓了朱沅芷對繁榮昌盛的寄望,也隱伏警世訊息:太陽的位置漸近西斜,警惕眼前的繁榮,很可能是經濟危機里的夕陽無限好;馬球隊巨輪令人聯想十二門徒,其形態瞻前顧后,神色各異,甚至彼此攻擊使詐,讓人益發深思流于表面的團結;其與中世紀的歐洲十字軍相似的造型,更彷佛影射企業家創造時代與剝削基層之一體兩面;而置于左下的半尊古希臘雕塑“擲鐵餅者像”,恰好是一個單人旋轉的圓形,面對馬球隊空群而出的巨輪,顯得孤立無援,似乎暗諷美國自恃財雄勢大,反將其文化源頭排擠碾壓。此等訊息皆呼應1930年代之初,隨著社會危機加深,由里維拉(DiegoRivera)等墨西哥大師和美國左翼藝術家所倡導呈現于公眾滲透力強的壁畫藝術上的“社會現實主義”。
鉆石主義誕生
《工業之輪在紐約》的誕生,標志著朱沅芷的“鉆石主義”理論趨于成熟,將其1925至1926年明快亮麗且富韻律節奏的“共色主義”主調,以及其后巴黎時期之超現實主義風格逐步融合。
《工業之輪在紐約》馬球員部份之習作,碳筆紙本,61.4x47.4公分,1932年作。(圖片版權/CourtesyofEstateofYunGee)
作品在具象之中蘊含豐富的心理隱喻或夢境敘述,濃郁的色彩具有表現主義特征,并且暗藏許多小三角形色塊構圖,有如剔透的鉆石切割面,正如《工業之輪在紐約》的景物雖然源于現實,但在藝術化過程之中,卻加入許多藝術家的渲染與奇想,形成如夢如幻的國度。
“鉆石主義”同時亦吸收了中國哲學的精粹,如中國易數的核心“河圖洛書”。易數之要在于“變”,而由《工業之輪在紐約》看來,巨輪驅動了整個畫面的能量流轉,其與左下角雕像在喻意上雖然對立,在能量流動方面卻構成“∞”狀的無限循環,體現生生不息的太極哲學;作品正反兼備的寓意,饒有《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之思想,應視為朱沅芷整個思想體系之基礎。
編輯: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