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1965年作《瑞士雪山》 (RMB 164,450,000 北京保利2016秋拍)
《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2016年秋)》于日前出爐。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對2016 年秋季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進行了“大數據”統計分析。該“大數據”顯示,中國藝術品市場在去年秋天開始顯示出“回暖”跡象。雖然藝術品的上拍量和成交量持續下滑,但成交額卻一改不斷下跌的頹勢,交出了265 億元人民幣的成績單,同比上升2.97%。而7件過億拍品更是創下了14.18 億元的成交額,比2015 年秋拍放量大增122.57%。專家指出,當經濟低迷,增長乏力時,藝術普品成交會放量下跌,而藝術精品則逆勢放量猛漲。藝術精品的春天已經提前到來,而和大眾收藏相關的中低價位藝術品卻仍然在寒冬當中踟躕不前。
拍場:
成交量下滑 成交額上漲
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AMMA)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秋拍,中國內地拍賣市場的上拍量和成交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共上拍235293件拍品,成交90074件,同比分別下滑8.87% 和13.25%。不過好消息是,成交額卻一改2013年開始不斷下跌的頹勢,交出了265億元人民幣的成績單,同比上升2.97%。
藝術品上拍數量和成交量的持續下滑或許和中國藝術品資源越來越少有關,2016年,拍品征集困難仍然困擾著各個拍賣公司。但這也可視作一件好事:畢竟,在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達到高峰期的那幾年,有大量投機資金的介入導致市場不平衡發展,各拍賣行為了利益最大化不顧拍品質量良莠不齊,這也是導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不可挽回”地進入調整期的直接原因。而在經歷幾年調整期之后,如今投機資金已經大量撤離,仍舊留在這個領域的或許才能被視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真正的“從業者”。怎樣保持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良性、健康并可持續的發展,成為這些從業者所面臨的首要問題。
因此,拍賣行在征集困難的情況下,努力挖掘精品并對拍品自身或其背后的故事進行深入研究,從而組建具有高質量的精品專場吸引藏家和市場的目光;藏家方面,心態和購買行為變得更加理智,眼界更加開闊的同時對市場行情的把控能力也在逐漸增強,對拍品的選擇也愈加挑剔。2016年秋拍,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在上拍量、成交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的前提下,成交額反而有所上升就成為了一個必然的結果,也因此被很多人視為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真正開始“回暖”的重要指標。
從價格來說,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一回暖跡象:2016年,中國拍賣市場5萬元以下區間的拍品占據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比重達到64%,50萬元以下的區間總共占到總量的92%。但從成交額方面來看,50萬元以下大眾收藏區間的藝術品占總額的24%。不難看出,50萬元以下區間的藝術品單品價格過低,在成交量方面能顯示出強大的市場占有率,但在成交金額方面占比就不那么多了。而100萬元~500萬元的藝術品在成交額方面貢獻最大,占比達27%;其次是1000萬元~5000萬元區間,占比達到22%,500萬元~1000萬元區間占比達到12%,位居第三。需要注意的是,同比2015年秋拍,100萬元~500萬元區間和500萬元~1000萬元區間占比份額相同,但1000萬元~5000萬元區間卻有明顯上漲,漲幅為8%,說明中高檔價位的拍品受關注程度明顯增加。
這種現象也暗示著藏家和市場正在逐漸走向成熟。在中國藝術品市場最為火爆的那幾年,大量投機資金的注入導致買家對拍品本身價值有所忽視。隨著市場不斷調整和完善,拍品本身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被藏家和市場所重視。這種“挑剔性”迫使市場從業機構努力征集自身價值較高、流傳有序并在市場上屬于“生貨”的藝術品,而這些藝術品大都集中在1000萬元~5000萬元區間,所以這個區間的藝術品在2016年秋拍中明顯上漲。
征集:
從“行家貨”到深藏不露的“藏家貨”
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資深藝術市場專家龔繼遂表示,2016年秋拍的亮點:一是經典作品的價值回歸,對經典藝術及美術史上有定論的作品,如流失海外的《五王醉歸圖卷》、巴黎拍賣的過億佛像等,新舊買家都給予了關注和認同;其次是本季度各大拍賣行依然采取了“減量增質”的經營策略,并且逐漸意識到征集那些從未露面的、沉淀在各個藏家手中的精品——即生貨,而不是反復交易的行家貨。供給從“行家貨”轉變為深藏不露的“藏家貨”,而這個過程需要拍賣行加大征集力度,縱向發掘征集深度。
從中國書畫板塊來看,2016年的特點是高價迭出,過億拍品達到13件之多,打破了前兩年拍品過億的瓶頸,特別是古代書畫,有4件作品過億。“這種高價商品的增長,從拍賣方來說,體現出市場不是缺錢而是缺好的拍品,當流傳有序的好貨、生貨、經典作品出現的時候,就會引起大量資金的追逐競購;而且我們還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介入到了收藏領域,從先前的泰康人壽、新疆廣匯、萬達集團、龍美術館等,到新浮出水面的,如蘇寧集團、寶龍集團、華誼兄弟、三胞集團等越來越多的企業高調進入藝術品市場。這次以3.036億元成交的清宮舊藏任仁發的《五王醉歸圖卷》,就是由蘇寧集團購藏,成為即將開館的蘇寧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企業收藏更是具有高屋建瓴、出手不凡、沒有價格限制的心理障礙的特點。”龔繼遂表示。“后起的收藏機構和收藏者充分吸收了前二十年來拍賣市場收藏所揭示的取勝之道:注重作品本身而不是其價格,這個觀念在大企業和大藏家的購買行為中得到最充分的體現,而且它們也有強烈的意愿和充分的資金支持他們的文化產業和文化形象的建設。”
數據參考:
瓷雜板塊平均年復收益率高
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通過從2016年秋拍的作品中篩選出的241對具有重復交易記錄的樣本數據,分析發現在三大主流板塊(書畫板塊、現當代藝術、瓷雜)中,瓷雜板塊在去除通貨膨脹后的平均年復收益率最高,其余兩個板塊去除通貨膨脹后的平均年復收益率均為負值。
瓷雜板塊去除通貨膨脹后的最高年復收益率作品是“宣統元寶湖北省造庫平七錢二分”,2016年1月以43.36萬元的價格購入,2016年7月以104.39萬元的價格賣出,扣除15%的傭金,其去除通貨膨脹的年復合收益率為355.85%。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不完全統計,瓷雜板塊44個樣本數據中有26件投資成功的案例,投資成功率為59.09%,介于投資成功率分別為53.61%及64.52%的書畫板塊和現當代藝術板塊之間。其中,書畫板塊中最高收益的作品是李苦禪的《鵪鶉》,2010年5月以11.2萬元的價格購入,2016年12月以263.44萬元的價格賣出;瓷雜板塊中最高收益的作品是“唐海獸葡萄紋鏡”,2010年6月以4.48萬元的價格購自中國嘉德,2016年11月在奧斯汀以346.1萬元的價格賣出。
持有6年以上的藝術品收益更加穩定
在樣本數據中,投資期限在6 年以上的藝術品的去膨脹年度復合平均收益率最高。本季投資年限大于6年的藝術品共有33件,其中30件實現正收益。
本季長期投資典型案例:張大千1965年作的《瑞士雪山》2009年12月在北京匡時以5264萬元購入,2016年12月在北京保利以1億6445萬元賣出,去膨脹的年復收益率為12.26%;清乾隆“緙絲御筆墨云室記手卷”2009年11月在中國嘉德以1792萬元購入,2016年11月以2,472.5萬元賣出;張大千1973年作的《溪山覓句》2010年6月以515.2萬元購入,2016年12月在北京銀座以1288萬元賣出。
本季的樣本數據顯示,持有期在3年以下的虧損率為47.87%,持有期在3年至6年之間的虧損率為46.49%。所以可以得出結論:對比持有期在3年以下和3年至6年之間的投資,持有6年以上的藝術品收益更加穩定。
預測:
總體呈平穩的鋸齒形波動
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多年的拍賣報告顯示,貨幣供應量對藝術市場刺激有邊際效用遞減的效用。由于藝術品市場占比太小,宏觀經濟形勢主要從兩方面作用藝術市場:其一,當經濟形勢良好向上發展時,藝術精品與藝術普品均呈現出放量上漲的趨勢;而當經濟低迷,增長乏力時,藝術普品成交會放量下跌,而藝術精品則逆勢放量猛漲。這也是為什么在2015年秋季藝術普品市場呈現了價格和成交量的斷崖式下降之后,2016年秋拍7件過億拍品能創下14.18億元人民幣的驚人成交額,這個數字比2015年秋拍放量大增122.57%。
龔繼遂表示,藝術市場的信心不同于公眾對經濟的信心。事實上,當經濟好的時候,藝術市場會上升,最大的特點是普品也會賣得很好;但當經濟不好的時候,依然不影響高凈值人群的購買力,因為購買藝術品屬于閑錢的資產配置,大企業和大藏家并不指望靠買賣藝術品賺錢。
從宏觀層面來講,藝術市場的走勢與經濟走勢密切相關,如經濟政策、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等,但藝術品市場本身具有極強的自我維穩的修復機制和動力。另外,藝術品在資產配置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它更重要的是作為文化和身份象征,因此,藝術市場持續的慣性、修復機制、交易規模和價位的穩定,決定它不會大起大落,而是保持平穩的鋸齒形波動。